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催化臭氧化水中有机物机理研究

作 者: 王梓
导 师: 童少平
学 校: 浙江工业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臭氧 催化臭氧化 降解 紫外 二价铁离子 苯酚 二氧化锰 苯甲酸钠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7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综述了臭氧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O3/UV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机理研究;Fe2+/Fe3+均相催化臭氧化苯酚的研究;MnO2催化臭氧化降解苯甲酸钠.第三章中,实验研究了O3/UV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机理.初步证实O3/UV产生HO·的作用机理为:O3+H2O→H2O2+O2;H2O2→2·OH.UV能够促使溶解臭氧产生H2O2,进而生成羟基自由基,当对H2O2水溶液鼓O2时,UV对H2O2的分解作用明显加快.在O3/UV降解技术中,当目标有机物是对自由基链反应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的乙醇酸时,即使是较弱的引发反应,也能使乙醇酸很好地降解;而当目标有机物是对自由基链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乙酸时,引发足够量的羟基自由基(OH-,H2O2)是乙酸得到较好降解的必要条件.目标有机物(如芳族类和带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在臭氧化过程中形成中间产物H2O2是O3/UV降解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其直接导致体系形成O3/H2O2和H2O2/UV这2种高级氧化技术,从而提高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效率.第四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在苯酚的臭氧化降解过程中,臭氧分子与苯酚及苯氧负离子的直接反应是苯酚降解的主要原因.Fe2+和Fe3+对臭氧化降解苯酚均具有催化作用,其中Fe2+的催化效果更佳.Fe2+催化降解苯酚的机理是:苯酚在臭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了H2O2,分别同臭氧和Fe2+形成了O3/H2O2和Fenton体系,促进了苯酚的去除.不同体系Rct的大小:O3/Fe2+>O3/Fe3+O3.这个结果也与苯酚的降解效果相一致.第五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臭氧降解苯甲酸钠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苯甲酸钠可以被完全降解,但体系COD仍有较高的残留.加入MnO2对COD的去除有明显的提高(由原来的79%提高到94%),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O3/MnO2体系的Rct大于单独臭氧化.MnO2催化臭氧化降解苯甲酸钠的机理是:MnO2和草酸形成了草酸锰复合物,提高了臭氧对小分子有机酸的反应活性,致使反应溶液pH升高,进而加速臭氧分解.通过加入自由基猝灭剂,发现·OH也是提高体系矿化率的重要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39
  前言  11
  1.1 臭氧的物理化学性质  11-13
  1.2 臭氧与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反应  13
  1.3 臭氧在水处理上的应用  13-22
    1.3.1 水中臭氧的化学性质  13-15
    1.3.2 臭氧水处理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  15-16
    1.3.3 臭氧的消毒作用  16-17
    1.3.4 臭氧对水中色,嗅,味的去除  17
    1.3.5 臭氧对氰离子,铁和锰等无机物的去除  17-18
    1.3.6 臭氧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18-20
    1.3.7 单独臭氧化水处理的缺陷  20-22
  1.4 臭氧处理与其它水处理单元相结合  22-24
    1.4.1 臭氧+生化处理工艺  22-23
    1.4.2 臭氧+絮凝处理工艺  23-24
    1.4.3 臭氧+膜处理工艺  24
  1.5 臭氧水处理单元自身的发展  24-30
    1.5.1 高级氧化技术(AOP)  24-25
    1.5.2 H_2O_2/O_3水处理体系  25-26
    1.5.3 UV/O_3处理技术  26-27
    1.5.4 金属催化臭氧化技术  27-30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0-33
  参考文献  33-39
第二章 实验部分  39-46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9-40
    2.1.1 实验试剂  39
    2.1.2 实验仪器  39-40
  2.2 实验装置说明  40
  2.3 实验分析  40-45
    2.3.1 气相臭氧浓度的测定  40-41
    2.3.2 液相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41-42
    2.3.3 H_2O_2化学分析法[K_2TiO(C_2O_4)_2·2H_2O]  42-43
    2.3.4 苯甲酸钠浓度的测定  43
    2.3.5 甲酸,乙酸,草酸浓度的测定  43
    2.3.6 苯酚浓度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分光光度法]  43
    2.3.7 Fe~(2+)和Fe~(3+)的测定[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43-44
    2.3.8 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44
    2.3.9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44
    2.3.10 溶液pH的测定  44
    2.3.11 反应体系R_(ct)的物理意义及求算方法  44-45
  参考文献  45-46
第三章 O_3/UV降解水中有机物机理研究  46-62
  前言  46
  3.1 实验内容  46-47
  3.2 结果与讨论  47-59
    3.2.1 O_3/UV产生·OH的2种机理探讨  47-48
    3.2.2 不同紫外灯二次蒸馏水中H_2O_2的浓度变化  48-49
    3.2.3 UV分解H_2O_2  49-51
    3.2.4 O_3/UV降解乙醇酸  51
    3.2.5 不同碳酸钠浓度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51-52
    3.2.6 O_3/UV降解乙酸  52-54
    3.2.7 O_3/H_2O_2降解乙酸,甲酸  54-57
    3.2.8 O_3/UV降解硝基苯过程中O_3、H_2O_2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57-59
  3.3 结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2
第四章 Fe~(2+)/Fe~(3+)均相催化臭氧化苯酚的研究  62-79
  前言  62
  4.1 实验方法  62-63
  4.2 结果与讨论  63-75
    4.2.1 进气流量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63-64
    4.2.2 催化剂Fe~(2+)的投量对苯酚的降解的影响  64-65
    4.2.3 体系pH值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65-67
    4.2.4 不同碳酸钠浓度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67-68
    4.2.5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Fe~(2+)和Fe~(3+)的浓度变化以及H_2O_2的生成量  68-70
    4.2.6 对比O3/Fe~(2+)和O_3/Fe~(3+)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70-72
    4.2.7 苯酚臭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72-73
    4.2.8 O_3/Fe~(2+)和O_3/Fe~(3+)体系R_(ct)的对比  73-75
  4.3 结论  75-76
  参考文献  76-79
第五章 MnO_2催化臭氧化降解苯甲酸钠  79-92
  前言  79-80
  5.1 实验方法  80
  5.2 结果与讨论  80-89
    5.2.1 MnO_2对O_3降解苯甲酸钠的影响  80-81
    5.2.2 反应溶液pH的变化  81-82
    5.2.3 降解过程中甲酸和草酸的浓度变化  82-85
    5.2.4 自由基猝灭剂对O_3/MnO_2体系的影响  85-88
    5.2.5 苯甲酸钠臭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88-89
  5.3 结论  89-90
  参考文献  90-9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92-93
  1.总结  92
  2.进一步工作展望  92-93
致谢  93-94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4

相似论文

  1. 羟基化锌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2-MIB的研究,X703
  2. 乙草胺降解株Y3B-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3.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4. 低分子量亨氏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TS254.9
  5. 负载铈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氯霉素研究,X703
  6. 静电纺丝法制备TiO2及其光催化行为的研究,O614.411
  7.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8. 竹材中非纤维素物质去除的环保工艺与方法探讨,TS652
  9.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10. 由方铅矿直接制备活性PbO粉体的新技术及基础研究,TQ134.33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抗蠕变性能研究,TQ342.61
  12.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13.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14. 诱变选育棉籽粕高效脱毒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筛选研究,S816.6
  15.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6. 基因棉粕检测及其转基因成分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降解规律研究,S816
  17.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8.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19.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20.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21. 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S482.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