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作 者: 任燕
导 师: 郑昭佩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 区域划分
分类号: X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0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就成了各国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成为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它决定了具体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化测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以其概念形象、内涵丰富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模型通过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通过引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一步实现了不同国家、区域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来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生态足迹分析所需要的资料相对易获取、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使得生态足迹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是山东省,山东省各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区位、原有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区域政策倾斜等原因的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生态压力状况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面临的巨大压力也不同。本文在对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依据区域划分原则,采用主导标志法将山东省划分为五个区域:鲁东低山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西南平原区、鲁西北平原区和黄河三角洲区;然后以生态足迹模型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山东省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足迹EF、生态压力指数ETI(ecological tension index )、生态占用指数EOI (ecological occupancy index)、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 (ecologic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index)和可持续发展指数SD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五类指标。应用建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山东省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区域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鲁东低山丘陵区处于持续性很差的状态,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西南平原区、鲁西北平原区和黄河三角洲四区均处于持续性稍好的状态。在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将产量因子加以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其他评价指标;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了各区域生态足迹构成分析、横向分析、生态安全分析、经济发展程度分析、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总体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各区域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综合考虑了生态安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包含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1 绪论  10-26
  1.1 问题的提出  10-11
  1.2 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研究  11-14
    1.2.1 可持续发展研究回顾  11
    1.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的研究综述  11-14
  1.3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评述  14-24
    1.3.1 生态足迹理论  14
    1.3.2 生态足迹内涵  14
    1.3.3 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概念  14-17
    1.3.4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17-22
    1.3.5 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  22-24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4-26
    1.4.1 研究内容  24-25
    1.4.2 研究方法  25
    1.4.3 技术路线  25-26
2 研究区域的划分  26-47
  2.1 区域划分的有关理论  26-30
    2.1.1 区域划分的概念  26
    2.1.2 区域划分的类型  26-27
    2.1.3 区域划分方法  27-29
    2.1.4 区域划分的基本地理单元的确定与调整  29-30
  2.2 山东省区域划分  30-47
    2.2.1 研究区域划分的原则  30-33
    2.2.2 区域划分的依据  33-35
    2.2.3 区域划分结果  35-37
    2.2.4 各区域自然环境与经济特征  37-47
3 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47-67
  3.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7-51
    3.1.1 生态足迹  47-49
    3.1.2 生态压力指数  49-50
    3.1.3 生态占用指数  50
    3.1.4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  50
    3.1.5 可持续发展指数  50-51
  3.2 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计算  51-66
    3.2.1 基础数据的获取  51-53
    3.2.2 不同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  53-65
    3.2.3 生态压力指数计算  65
    3.2.4 生态占用指数计算  65
    3.2.5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计算  65
    3.2.6 可持续发展指数计算  65-66
  3.3 评价结果  66-67
    3.3.1 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66-67
    3.3.2 评价结果  67
4 结果分析与结论  67-83
  4.1 结果分析  67-79
    4.1.1 不同区域生态足迹构成分析  67-79
    4.1.2 不同区域生态安全分析  79
    4.1.3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分析  79
    4.1.4 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  79
    4.1.5 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状况  79
  4.2 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79-82
  4.3 结论  82
  4.4 不足之处  82-83
参考文献  83-88
致谢  88-8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9

相似论文

  1. 家庭清扫机器人路径覆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42
  2.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3.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4.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5.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6.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7.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8.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9.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0.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1. 曲靖烟区气候因素的数量特征及区域划分,S572
  12.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3. 山东省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613.7
  14.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5.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6.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7. 山东省国有资产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研究,F426.1
  18.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19.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20. 新疆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2
  21.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F205;F299.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环境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