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朴素工艺观与后工业社会设计理念比较研究

作 者: 苏旭
导 师: 邹晓松
学 校: 景德镇陶瓷学院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 朴素工艺观 后工业社会 设计理念 工业设计 比较研究 可持续发展 和谐
分类号: TB4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学习西方设计历史和设计理论,借鉴国外设计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西方许多现代设计的理论思维和方向,正与我国传统的造物观念不谋而和。因此,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工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朴素工艺观是中华民族传统设计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天人合一”为理想境界,强调和谐与人文道德精神。这与后工业时代的许多前沿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如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性化和生态设计理念等等。中国朴素工艺观内涵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造物文明之中,孕育在古代文化思想典籍的文墨之中,蕴藏在民族意识之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面对后工业时代中物质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它的文化价值理应受到全人类的重视。我们相信,随着对朴素工艺观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必将产生出越来越强烈的文化影响。为了能够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造物文化观念,本文将从思想基础、概念体系、基本特点等方面对中西设计文化进行对照、比较和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分别探讨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努力发掘出具有现代和未来价值的造物理念,为当代的工业设计理论研究提供出有益的参考,使未来的工业设计不断获得新的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1 绪论  7-10
  1.1 论文研究的范围、目的和意义  7
  1.2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及朴素工艺观的研究现状  7-8
  1.3 国内外关于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8-10
2 中国朴素工艺观  10-15
  2.1 朴素工艺观的渊源与界定  10
  2.2 朴素工艺观  10-11
  2.3 朴素工艺观的体现  11-15
    2.3.1 古代工艺典籍中的朴素工艺观  11-12
      2.3.1.1 《考工记》  11-12
      2.3.1.2 《天工开物》  12
    2.3.2 造物实践中朴素工艺观分析  12-15
3 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  15-19
  3.1 “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  15
  3.2 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  15-18
    3.2.1 主要风格  15-17
    3.2.2 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新趋势  17-18
  3.3 基本特点  18-19
4 思想基础比较  19-27
  4.1 中国朴素工艺观的主要思想基础  19-22
    4.1.1 老庄学说  19
    4.1.2 “天人合一”思想  19-20
    4.1.3 阴阳五行思想  20-21
    4.1.4 “道”与“器”的整体造物思想  21-22
  4.2 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的思想基础  22-23
    4.2.1 后现代主义  22
    4.2.2 可持续发展观  22-23
    4.2.3 信息社会的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理论  23
  4.3 人与自然的关系  23-24
  4.4 整体观念和主客观念  24-27
    4.4.1 对整体的认识  24-25
    4.4.2 主客关系问题  25-27
5 思维方式比较  27-30
  5.1 意象思维方式与理性思维方式  27-28
    5.1.1 意象思维  27
    5.1.2 理性思维  27-28
  5.2 整体与生态思维  28
  5.3 后工业社会思维方式的转变趋势  28-30
6 主要观念特点比较  30-39
  6.1 系统观  30
  6.2 审美观  30-32
    6.2.1 朴素工艺观的审美观  30-31
    6.2.2 后工业时代的审美思想  31-32
  6.3 人本观  32-35
    6.3.1 两种文化的人文思想差异  32-33
    6.3.2 人类工效学问题  33-34
    6.3.3 人本观与生活方式  34-35
  6.4 功能与形式关系  35-36
  6.5 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  36-37
  6.6 人伦道德观念  37-39
7 朴素工艺观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启示  39-46
  7.1 朴素自然观的启示  39-40
  7.2 朴素材料与技术观的启示  40-41
  7.3 道器观的启示  41-42
  7.4 “文质彬彬”的价值实现  42-43
  7.5 朴素道德伦理观的启示  43-44
  7.6 朴素工艺观的“主动”引导观  44-46
8 结论  46-47
致谢  47-48
参考文献  48-49

相似论文

  1.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2.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3.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4.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5.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6.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7.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8.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10. 和谐教育视野下学业不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与研究,G420
  1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2.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1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蚁族”现象研究,D669.5
  16. 一元主导下的多维和谐,D61
  1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8.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9.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20. 南京市玄武区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669.3
  21.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 工业设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