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译者主体性研究新视角

作 者: 张东秋
导 师: 李无忌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 翻译标准 翻译活动 传统翻译观 翻译理论 英译本 翻译过程 翻译实践 特定历史时期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6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主体,不仅是翻译活动的策动者和行为者,而且具有许多不依赖于客体而存在的独立性。作为主体的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施展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为译者主体性。而传统翻译观一方面认为翻译没有创造性,无法与创作相提并论,认为翻译的价值低于创作;另一方面,又反对提倡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译者趋从于原作者,忠实于原作,对译文中的“创造性叛逆”不加分析地加以贬斥。此外,传统翻译观中有诸多关于翻译的理想标准都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起到了遮蔽和限制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从1830年至今近180年间,出现了多种英译本,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这些译本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译本之间差异很大,有些源于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有些源于特定历史因素对译者的意图和倾向产生的不同影响。不同的译者赋予了它不同的主题。可以说,这些译本的存在是验证译者主体性理论的最佳素材。本文将从新的视角,以1830年至今出现的几种主要的《红楼梦》英译本的描述性研究作为语料,分别从历时的角度和共时的角度对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论证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的同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问题,并提出翻译标准也必须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才能体现其客观性、科学性,起到促进译者主体能动性发挥的作用。从历时的角度看,译者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译者的翻译意图、相关的学术理论发展等客观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导致译者“叛逆”行为的产生,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从共时的角度看,译者的主观需求、情感因素和双语素养等主观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翻译产品的质量。译者主体性存在于翻译实践中,以个性化译品的形成得以彰显。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原则,形成翻译理论,其中也包括翻译标准的形成,因此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来源于翻译实践,同时也是对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程度的总结,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归纳总结和规范指导的作用。作为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人,译者主体性始终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事实上,无论传统翻译观和翻译标准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怎样的遮蔽和限制,都不能阻止译者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以及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因此,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应因时、因事而论。总的来说,客观合理的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译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切实可行的翻译标准,对发挥翻译功能,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7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9-10
  1.2 研究现状  10-11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1-14
  1.4 研究过程中的概念的界定  14-17
第二章 译者主体性的历时性  17-28
  2.1 译者主体性发挥受制于译者生活的时代背景  17-21
    2.1.1 《红楼梦英译本简介  17-18
    2.1.2 《红楼梦》英译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对译者翻译目的的影响  18-21
  2.2 译者主体性发挥受制于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21-28
    2.2.1 《红楼梦》研究的相关理论发展  21-22
    2.2.2 《红楼梦》研究的相关理论发展对译者翻译过程的影响  22-28
第三章 译者主体性的共时性探究  28-36
  3.1 译者的主观需求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28-29
  3.2 译者的情感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29-31
  3.3 译者的双语素养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31-36
第四章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评价标准的关系探究  36-50
  4.1 国内外翻译评价标准  36-38
  4.2 翻译评价标准的哲理分析  38-42
    4.2.1 一元化评价标准的哲理依据  38-40
    4.2.2 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哲理依据  40
    4.2.3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评价标准的关系分析  40-42
  4.3 翻译评价的历时性标准  42-46
  4.4 翻译评价的共时性标准  46-50
结语  50-52
参考文献  52-54

相似论文

  1. 文人、妓女和元杂剧,I207.3
  2. “右派”叙述:当代小说的一个类型分析,I207.42
  3. 主体与法治,D90
  4. 论中国传统年画在二十世纪的演变,J209.2
  5. 论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I207.34
  6. 翻译家董秋斯研究,H059
  7. A Study on Huang Gaoxin as a Poetry Translator,H315.9
  8.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I046
  9. 英语修辞语言的汉译,H315.9
  10. 鲁迅与《译文》,I046
  11. 理解到位·功能对等·表达地道·综合调整,H059
  12. 浅析专业翻译项目中团队协作的作用,H059
  13. 从旅行理论视角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H059
  14. 茅盾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I046
  15. 翻译家董乐山先生研究,H059
  16. 鲁迅翻译思想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H059
  17. 王佐良翻译思想研究,H315.9
  18. 国际商务合同的汉英翻译模式,H315.9
  19. 适应性翻译,H059
  20. 英汉语言衔接手段对比研究,H0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