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隐喻的识别

作 者: 韩俊平
导 师: 申娜娜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隐喻意义 第一性 矛盾性 必要条件 会话含义理论 隐喻研究 组成原则 意义理论 说话者 隐喻理论
分类号: H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隐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传统上一般将隐喻视为在特定时候为了达到特定效果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是对语言的一种修饰。然而,近几十年来隐喻的结构、运作机制、功能、认知特点迅速成为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课题。隐喻已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而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是人类用来借助新的视角认知事物的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隐喻的工作机制和认知功能是在理解过程中达成和体现出来的。隐喻的理解过程包括:隐喻的识别和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意义的推断是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但是隐喻的识别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旨在运用格莱斯(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凯特(Kittay)的第一性意义理论来研究如何识别隐喻,通过对典型个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而从说话者、话语本身和语境三个方面给出辨别隐喻的一些必要条件。在理论方面,该研究可以为隐喻研究中的语料搜集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衡量标准。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更好的区分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避免因错误理解而引起的交际失误。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是隐喻理论的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隐喻研究中的对比论、互动论、角度论和认知论进行了评述。 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中心,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识别隐喻的一些必要条件。第三章将格莱斯(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用于隐喻的识别,当我们认定说话者想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但是他所说的话却违反了某一准则,尤其是质量准则时,我们可以由此推出这是为了一定效果故意违反准则,从而得到与字面意不同的会话含义——隐喻意义。然而,仅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识别隐喻的必要条件还不够充分。 第四章是以Kittay的第一性意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话语本身为我们提供的辨别隐喻的必要条件。本章首先对第一性意义及其组成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矛盾性是隐喻最主要的一个语义特征,隐喻中的矛盾性是由于违反第一性意义的组成原则(投射规则、语义结合规则)而形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话语第一性意义,确立矛盾性来识别隐喻。 第五章指出,即使违反第一性意义的组成规则而出现矛盾性,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该话语需要从隐喻意义来理解,在适当的语境中,任何语义异常都能得到解释。识别隐喻还需要语境方面的条件,即该语境没有要求听话者改变己有的世界知识来从字面理解离奇的话语。 第六章对第三、四、五章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得出了识别隐喻的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认定说话者遵守合作原则,他所说的话即使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听话者也应从其中推断出会话含义。第二个必要条件是话语中存在矛盾性,该矛盾性可以在分析话语第一性意义的过程中确立。第三个必要条件是话语中的矛盾不是由于所处语境的特殊性而形成的。本研究为隐喻理解的第二步一隐喻意义的推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隐喻研究中的语料搜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Abstract (in English)  4-7
Abstract (in Chinese)  7-9
Acknowledgement  9-12
Chaper 1 Introduction  12-16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Study  12-14
  1.2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14
  1.3 Organization  14-16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16-39
  2.1 The Comparison Theory of Metaphor  16-21
  2.2 The Interaction Theory of Metaphor  21-25
  2.3 The Perspectival Theory of Metaphor  25-32
    2.3.1 A Perspectival Stance  25-26
    2.3.2 Tenets of the Perspectival Theory  26-32
  2.4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32-35
  2.5 Basic Stance to Metaphor in This Thesis  35-39
    2.5.1 A Lingu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taphor  35-36
    2.5.2 The Literal/Metaphorical Distinction  36-38
    2.5.3 A matter of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38-39
Chapter 3 Applying Grice's Theory of Implicatur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taphor  39-45
  3.1 Grice's Theory of Implicature  39-42
    3.1.1 Co-operative Principle  39-41
    3.1.2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41-42
      3.2.1.1 Standard Implicatures  42
      3.2.1.2 Floutings of the Maxims  42
  3.2 Metaphor: A Flouting of the Maxims  42-44
  3.3 Summary  44-45
Chapter 4 Locating an Incongruity in An Utterance  45-58
  4.1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Meaning  45-54
    4.1.1 First-order Meaning: Literal and Conventional Meaning  47-49
    4.1.2 First-order Interpretation  49-54
      4.1.2.1 The Projection Rules  50-51
      4.1.2.2 The Cohesive Projection Rules  51-54
  4.2 Locating Incongruity in First-order Interpretation  54-57
  4.3 Summary  57-58
Chapter 5 The Role of Context  58-60
  5.1 Constructed World  58-59
  5.2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  59
  5.3 Summary  59-60
Chapter 6 Conclusion  60-63
  6.1 Major Findings  60-61
  6.2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61-62
    6.2.1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of Metaphor  61
    6.2.2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Communication  61-62
  6.3 Recommendation of Further Studies  62-63
Works Cited  63-66

相似论文

  1.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绰号翻译方法的研究,H315.9
  2. 英语阅读中隐喻的认知效果研究,H319
  3. 水利工程英语词汇隐喻研究,H315
  4. 指涉理论与俄语中的指涉现象,H35
  5. 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H109.4
  6. 论俄语的空间范畴,H35
  7. 隐喻探微,H05
  8. 隐喻及其翻译,H059
  9. 从法律语言学角度看言语与说话者身份识别,D90-055
  10. 日韩両言语にぉける受身表现の对照研究,H55
  11. 现代专名指称理论初探,B812
  12. 俄语交际的言语策略与技巧,H35
  13. 论初级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G633.41
  14. 隐喻与隐喻能力,H05
  15. 广告语言的关联阐释,H05
  16. 话语标记语的关联理论阐释,H030
  17. 顺应—关联模式,H0
  18. 会话中连贯的协调,H05
  19. 韩国语和汉语“看”的对应研究,H03
  20. 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授受表现的习得,H3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写作学与修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