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徐小军
导 师: 张大均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发展特点 影响因素
分类号: G4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088次
引 用: 4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指大学生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这一能力水平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两个基本方面来体现。研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自身成才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迫切要求。目前国外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有一定的初步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更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本研究以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ULAQ)作为测量工具,揭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特点,探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问卷和对学生进行开放式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预试问卷,根据测量学标准剔除部分项目之后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维度,并编制了正式问卷。 通过对四川和重庆两地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共1765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由两个维度、8个因素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模型。学习动力维度由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压力应对三个因素构成;学习行为维度由方法应用、求助行为、信息利用、环境选择和知识应用等五个因素构成。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基本拟合。 (2) 本研究在理论构想与实证构想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通过统计检验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测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较为理想的工具。 (3)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基本上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但在信息利用因子上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形晌因众研究 (4)整体上,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随年级增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在各维度与因子水平,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但总的来看,大二和大四是适应相对不良的时期,也是适应教育与辅导的关键期。 (5)在生源上,存在显著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总体上,农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得更好,水平更高,但在专业兴趣上,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 (6)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总体上表现为理科>文科>艺体,但在各维度与因子水平上则发展相对不平衡。 (7)在教养方式上,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学习适应性优于其他教养方式,但专制的教养方式亦具有适应上的优势,反映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的特征。 (8)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亦好,且差异显著,提示心理素质与学生学习适应性有较大的关系。 (9)在总体上和各维度与因子水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10)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社交因素对学生适应性产生直接效应,同时四者又互为中介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家庭因素则通过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对学习适应产生间接效应。本研究所确定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具有较强的统计预测力。 总之,本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内涵、结构、维度和因素,通过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进一步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了一定程度上的推测性解释:通过多元回归与路径分析技术,考察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理论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地研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题,丰富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领域:实践上,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教育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测量工具。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8
1 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研究背景  8-19
  1.1 关于本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8-10
  1.2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0-15
  1.3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基本研究假设与思路  15-16
  1.4 本研究的意义  16-18
  1.5 本研究的可行性  18-19
2 研究一: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维度的构建  19-21
  2.1 研究目的  19
  2.2 研究对象  19
  2.3 研究程序  19-20
  2.4 研究结果  20
  2.5 小结  20-21
3 研究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ULAQ)的编制  21-30
  3.1 研究目的  21
  3.2 研究方法  21-22
  3.3 结果与分析  22-29
  3.4 小结  29-30
4 研究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研究  30-38
  4.1 研究目的  30
  4.2 研究方法  30-31
  4.3 结果与分析  31-37
  4.4 小结  37-38
5 研究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38-43
  5.1 研究目的  38
  5.2 研究方法  38-39
  5.3 结果与分析  39-42
  5.4 小结  42-43
6 总的讨论  43-48
  6.1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与价值  43
  6.2 测量工具编制的问题  43-45
  6.3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描述性特征分析  45-47
  6.4 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深入的方面  47-48
7 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3
附录  53-66
后记  66

相似论文

  1.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3.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5.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6.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7.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8.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9.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0.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2.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13.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4.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5.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7.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18.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20.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2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心理学 > 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