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阳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作 者: 袁军
导 师: 谭志松
学 校: 湖北民族学院
专 业: 民族学
关键词: 资丘镇 民族教育 保护传承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日益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资丘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长阳人”故乡,也是长阳土家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三件宝”的发祥地。资丘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土家族特色,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价值。保护传承本地民族非物质文化,能增强本地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并能带动本民族地区和民族成员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资丘从1976年开始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主要采取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及传承人普查等措施,并整理资料,进行档案式管理,每年举办大型的民族文化艺术节,并颁布了保护传承的有关条例,走上了法律的保护道路,建立了“保护区”,形成了“保护区”的模式,提出了“原生态”保护传承的观点,并开始走民族教育保护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道路。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传承渠道不畅,民俗流变冲击大;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缺乏自觉,保护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资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民族教育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脱节。民族教育与非物质文化存在着互动关系,但往往被人们忽视,通过民族教育的手段保护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能使这些民族文化很好的内化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灵魂里,使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和文化基因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为民族文化的“杂交”打下基础,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正是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所在。民族非物质文化在民族教育领域的活跃,能在民族教育的观念、制度、目的、管理、内容等方面促进民族教育的整合,实现民族教育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民族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族成员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构建二者的互动机制,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新途径,同时也能促进资丘民族教育的整合和改革,使民族教育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民族教育双服务的优质化:民族成员的最大发展,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9 绪论 9-14 第一章 资丘民族教育与资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概述 14-31 第一节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概述 14-20 一 非物质文化 14-15 二 保护传承资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15-16 三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种类及分布 16-20 第二节 资丘镇民族教育概论 20-24 一 民族教育的概念及功能 20-22 二 资丘镇民族教育现状 22-24 第三节 资丘镇民族教育与资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间的相互作用 24-31 一 资丘民族教育对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作用 24-26 二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对资丘民族教育的作用 26-31 第二章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31-53 第一节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历程及影响 31-34 一 历程 31-32 二 在全国的影响 32-34 第二节 资丘镇中小学生在民族教育中接受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现状调查 34-47 一 研究目的 34 二 研究设计 34 三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34-36 四 问卷的数据统计处理及其分析 36-45 五 基本结论 45-47 第三节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 47-50 一 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及民间艺人普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47 二 确认并奖励传承人 47 三 理论与实践结合 47-48 四 政府支持 48 五 注重吸收民众的力量 48 六 初步与民族教育结合 48-50 第四节 资丘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之现实困难 50-53 一 民族教育保护传承不流畅 50-52 二 政府部门资金支持不足 52 三 民间组织起步较晚 52 四 社区文化生境不平衡 52-53 第三章 资丘镇民族教育与资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互动机制的构建 53-60 第一节 互动机制概念的界定 53-54 一 互动 53 二 机制 53 三 互动机制 53-54 第二节 构建互动机制的原则 54-55 一 互动关系的存在 54 二 互利原则 54 三 和谐原则 54-55 第三节 互动机制的构建 55-60 一 机制的构建 55-56 二 机制的实施 56-59 三 构建并实施互动机制:一种新的发展途径 59-60 总结 60-62 参考文献 62-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科研论文情况 65-66 致谢 66
|
相似论文
- 浦城传子木偶戏考察与研究,J827
- 河南汝南县罗卷戏研究,J825
- 保定老调的调查与研究,J607
-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新政策研究,G759.611
- 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G529
- 山东吕剧调查与研究,J825
- 河北民歌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J607
- 新疆新和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G759.2
- 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新疆的实践研究,G759.2
- 客家民俗体育的实证研究,G852
- 苏州水乡服饰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探究,J523.5
- 攀枝花市民族中学课堂对话的问题与策略研究,G632.4
- 蒙古《语文》出版物与民族教育,G759.2
- 新疆民汉合校调查研究,G759.2
- 河南省回族中学教育研究,G639.28
- 美国拉丁裔教育研究,G571.2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立法的调查报告,D922.16
-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问题研究,G759.2
- 聊斋俚曲研究,I207.37
-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演唱形态探析,J8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