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作 者: 谭志国
导 师: 田敏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民族学
关键词: 土家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开发
分类号: G1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世居湘鄂渝黔比邻地区的土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果敢英勇、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民众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性、山地性、宗教性、兼容性、外露性、综合性等特征,显著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步入二十一世纪,在政府主导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先期普查工作已圆满完成,优秀民间艺人被政府授予“民间文化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开发工作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撒叶儿嗬夺冠青歌赛,高调亮相世博会;土家摆手舞成为全国知名的广场健身舞蹈。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团结、和谐元素,成为协调邻里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新农村文化及社区建设的重要工具。当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探讨非常必要,本文拟分七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这一部分回顾了土家族的历史,简要介绍了现状,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进而分析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二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文化变迁。在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意义及辩证关系。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探寻影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的主要因素,分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立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与实践。从学术研究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对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概括,并针对目前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对策。第四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解析。根据在目前保护的实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制定总的原则,作为保护和开发的准绳,指导保护和开发的方向。针对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法律保护、数字化保护、生态园区保护模式等,分析操作得失,探寻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第五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将遗产作为产业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比较常见的手段。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又可能对非物质文化产生毁灭性破坏,关键是如何掌握开发的方向和尺度。本文关注到上海世博会中抢眼的土家非遗元素,以土家族为例,进行了会展活态开发模式的探讨。保护和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性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传承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第六部分,案例与示范推广。此部分以土家撒叶儿嗬、吊脚楼为例,论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当下较为热门的“长阳模式”也做了一定的探讨。第七部分,新农村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文化又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只有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土家族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文中,根据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人类学理论研究对象,本人尝试运用功能主义和惯习——场域理论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解析。论证结果显示,合理的经济资本运作有利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场域下形成的惯习,对土家族民众生产、生活和思维产生深远影响,正确的引导惯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塑造土家族民众完美个性,孕育和谐文化,均有重要意义。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的准确把握,保护和开发手段的全面分析研究及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对于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意义深远。

全文目录


摘要  9-12
Abstract  12-19
导言  19-33
  一、研究的缘起  19-20
  二、选题意义  20-2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0
  四、主要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30
  五、主要观点、重难点和创新点  30-31
  六、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31-33
第一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33-59
  一、土家族的历史与现状  33-35
  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貌  35-38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35-37
    (二)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37-38
  三、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  38-53
    (一)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38-40
    (二) 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40-53
  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53-59
    (一) 独特性  54
    (二) 山地性  54-55
    (三) 宗教性  55-57
    (四) 兼容性  57
    (五) 外露性  57-58
    (六) 综合性  58-59
第二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文化变迁  59-67
  一、多元的价值内涵  59-60
    (一) 共时的和谐价值  59
    (二) 深厚的文化价值  59
    (三) 独特的科学价值  59-60
    (四) 潜在的经济价值  60
  二、改革开放以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  60-65
    (一) 变迁的景象  61-63
    (二) 变迁的原因  63-64
    (三) 变迁的影响  64-65
  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独立发展的文化生态  65-67
    (一) 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65-66
    (二) 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  66
    (三) 文化异质性  66-67
第三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成效  67-78
  一、保护的意义  67-68
    (一) 有利于促进土家族地区文化创新  67
    (二) 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67
    (三) 有利于提高文化政策制定与执行水平  67-68
    (四) 有利于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  68
  二、保护实践的路径与成效  68-78
    (一) 保护实践的路径  68-74
    (二) 保护实践的成效  74-78
第四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解析  78-94
  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78-80
    (一) 认识不足  78
    (二) 地区发展不均衡  78
    (三) 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78-79
    (四) 文艺人才出现严重断层  79-80
    (五) 基层文化机构基础薄弱  80
    (六) 保护性破坏日益显露  80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80-82
    (一) 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81
    (二) 原真性与活态性原则  81
    (三) 全局性与系统性原则  81-82
    (四) 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82
  三、保护的模式建构  82-94
    (一) 法律保护模式  82-86
    (二) 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  86-88
    (三) 文化生态园区保护模式  88-94
第五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传承  94-133
  一、开发的意义与现状  94-100
    (一) 开发的意义  94-95
    (二) 开发的主要途径  95-98
    (三) 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  98-100
  二、产业化视角下的开发  100-103
    (一) 产业化的优势  100-101
    (二) 产业化视角下的开发对策  101-103
  三、活态开发模式探讨  103-115
    (一) 旅游开发模式  103-108
    (二) 会展开发模式  108-115
  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15-133
    (一) 传承的主要形式  115-117
    (二) 传承场域的分析  117-123
    (三) 传承与开发的SWOT 分析  123-133
第六章 案例与示范推广  133-154
  一、视死如生,憧憬未来——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保护与传承  133-142
    (一) 撒叶儿嗬保护与开发现状  133-135
    (二) 撒叶儿嗬的文化变迁  135-138
    (三) 撒叶儿嗬的现实功能分析  138-140
    (四) 开发的困惑与选择  140-142
  二、吊脚楼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开发——以宣恩县彭家寨为例  142-146
    (一) 彭家寨吊脚楼概况  142-143
    (二)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价值与功能  143-145
    (三) 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与开发  145-146
  三、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  146-154
    (一)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147-152
    (二) 长阳模式的启示  152-154
第七章 新农村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154-163
  一、土家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54-156
    (一)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154-155
    (二) 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55
    (三) 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得到系统发掘和保护  155-156
    (四) 公民道德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156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156-159
    (一) 有利于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  156-157
    (二) 有利于提升土家族民众素养  157
    (三)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157-158
    (四) 有利于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融资渠道  158-159
    (五) 有利于促进农业合作协调发展  159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发展  159-163
    (一) 坚持政府主导的思想  159
    (二) 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  159-160
    (三) 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和法律法规  160
    (四) 为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160-161
    (五) 提升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161
    (六)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61-163
结论  163-165
参考文献  165-174
致谢  174-175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175-182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82

相似论文

  1.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U463.4
  2.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3.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4.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5.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6.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7.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8. 2D人脸模板保护算法研究,TP391.41
  9.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10.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11.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12. 基于距离映射码的安全指纹认证研究,TP391.4
  13.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14. 芦苇基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4.1
  15. 乌贼墨—黄芪合剂缓解化疗副作用研究,R285.5
  16. 珠三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智能化系统,TU528
  17.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18.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9.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20.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开发与收益分配研究,G812.0
  21. 抗菌型多功能聚酰胺纤维的性能及应用研究,TQ342.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