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词汇衔接及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作 者: 曾庆勇
导 师: 胡铁生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语篇 街接理论 词汇街接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分类号: H319.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7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与重视。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阅读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论也层出不穷,不断进行更新,因此阅读教学方法也从传统的只重视词汇和句法转移到读者因素当中(如背景知识),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我国,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众多教育工作者为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付出了辛勤劳动,但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对语篇整体及语篇深层含义的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在阅读过程及阅读教学中大学生和大学英语教师都忽视了语篇自身的一些特征。幸运的是,最近30年,语篇语言学发展很快,它把语言研究的对象从词汇和句子上升到语篇,使语篇成为语言应用的基本语义单位。语篇语言学在语言研究方面的新视角给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语言产生于社会交际。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它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语篇的研究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开始。到1952年,语言学家Harris首创了“语篇分析”这一术语。他试图用语法手段解释语篇内各句的联系方式,着力研究较大语篇中语言成分的分布。60年代,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研究应超越句子的范围,研究句子在语篇中和交际中的作用。德国语言学家Weinrich于1967年首先提出语篇语言学这一术语,他认为任何研究都应以语篇为描写框架。语篇是依靠句子来实现的,但句子只是一个语法单位,而非理想的语言单位。尽管在一定的场合下,一个句子或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可以构成语篇,但是更为普遍的是许多句子、许多段落、甚至许多章节才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事实上,语篇这一术语用来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它依赖于语境,可以被读者接受,是文字的而不是口头的(但也包括口语材料,如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对话)。衔接理论是语篇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于1964年首次提出衔接的概念,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合作发表了《英语的衔接》一书,使衔接一词正式成为语篇语言学的一个术语而被广泛运用。关于衔接的定义,有多种说法。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如果语篇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霍依认为,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的产物,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地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是创造语篇的主要手段。本文以韩礼德、哈桑和霍依的衔接理论为主要依据来探讨词汇衔接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在衔接理论发展过程中,中国学者也有自己的建树。如胡壮麟扩大了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结构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从而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张德禄认为衔接关系不仅存在于语篇内部,也存在于语篇和情景语境之间。因此他提出了篇内衔接与篇外衔接、显性衔接与隐形衔接这两对概念。依照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衔接可分为两种: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词汇衔接。语篇中跨越小句或句子的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有意义联系时就产生了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词汇选择、组织和聚合建立衔接关系。语篇在成其为篇的过程中经历了“字—句—段—篇”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起到了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没有词汇,整个语篇就无从谈起。换句话说,词汇衔接通过词汇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语篇的链条,从而建立语篇的连续性。词汇衔接是构成衔接的最高级方式,在形成语篇时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手段。霍依曾说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语篇中衔接纽带的40%左右。研究衔接手段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研究词汇,而且研究书面语篇的衔接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研究语篇中的词汇模式,词汇衔接对实现语篇连贯显得尤为重要。韩礼德和哈桑把词汇衔接归纳为两大类:复现和词汇搭配。复现表示衔接纽带一端出现一个项目后,其另一端由同一个项目的重复、同义词、上义词或泛指词占据的现象。词汇搭配则表示通常出现在同一个语义场的项目同现的现象,在本文中具体到词汇项目上可以是反义词、同序列词、下义词和局部词以及一些无系统语义联系的搭配。复现和词汇搭配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霍依认为,对衔接的研究大部分是对词汇的研究,对语篇中衔接方式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篇词汇模式的研究。英语中存在可以将一话语与另一些话语连接起来的手段和词汇关系,词汇连接是形成多种关系的唯一连接方式。基于对词汇衔接的研究,他描述了一个新的分析系统,并采用这一系统观察以词汇组织语篇的方式。这一系统就是语篇中的词汇重复连接模式,表现的是语篇中句子的关联性。用这一模式可以解释衔接的出现是如何影响读者把句子视为互相关联的完整统一体。本文依据霍依的理论界定了简单词汇重复、复杂词汇重复、简单释义、复杂释义、上义词、下义词、同指照应、替代和省略的概念。实际上它们都与词汇有关,都是词汇在语篇中的重复。重复形成连接关系。某个词汇项目至少在语篇中重复达三次以上,才能算得上连接关系,句子内部出现的词汇重复项目不能算作连接。词汇重复网络是构建语篇语义链的主要词汇衔接手段,它不仅能推动主题发展,形成语篇框架,组织衔接、连贯的语篇,而且能帮助文章形成中心句和边缘句、主题句与结论句,形成总结与提纲。那些与语篇主题发展关系密切的句子与其它句子之间构成的重复联结数目多,此类句子是中心句;那些对主体发展作用小的句子与其它句子构成的联结就少,此类句子是边缘句。中心句与文章大意贴近相关,边缘句与文章主题距离稍远。重复网络还可以用来确定主题引发句和主题结论句,即通常所说的主题句和结论句。在本文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有的句子的联结大多数是与前面的句子构成的,有的主要与后面的句子构成联结。主要与后面句子构成联结的为主题引发句,主要与前面句子构成联结的为主题结论句。词汇重复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具有启示作用。作为衔接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是把一个个句子组成语篇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对语篇整体的语义连贯,对阅读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衔接手段作为重要的阅读线索存在于语篇中,它们既能像扳机一样,激活读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又可把读者对语篇的推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词汇衔接同其它衔接手段一样,可以作为阅读理解中的路标,从很多方面帮助读者理解语篇。以上说明,词汇衔接是语篇中的重要因素,读者应该在阅读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有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一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篇衔接意识很差,具体表现在他们不能在阅读中识别和利用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包括词汇衔接)来帮助构建和理解连贯的语篇。另一方面,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本身就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衔接意识,更不把词汇衔接相关理论寓于英语阅读教学中,这也是造成学生语篇意识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词汇衔接相关理论的分析,就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这些理论来提高大学生词汇衔接意识作出了五点建议,期望能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首先,教师不应忽视语法,在这方面,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中的语篇功能可以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思路。衔接系统是语篇功能中的一个子系统。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在阅读课上,教师如果把词汇衔接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应用这些知识,词汇衔接理论就会逐渐固化于学生的头脑中,促进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讲解一个单词的释义,同时还提醒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尤其是那些能够构成一个语义场的数个单词之间的关系。因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构成词汇衔接的前提;第三,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时,应该让他们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语篇,首先了解它的结构,然后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最后是微观层面,如短语、词汇等;第四,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尤其是把词汇衔接知识与略读、快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在略读一篇文章时,运用词汇衔接知识可以使学生预测文章的发展方向,通过找到文章的主题句、每一段的中心句及结尾句,帮助他们抓住文章大意;如果为了在一篇文章中查找特定的信息,比如阅读理解测试,那么就可以采用快读的方法。那些与学生心中的问题联系最大的句子往往含有一定量的词汇重复,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等;最后,教师应该把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是如何借助词汇衔接而成为语篇以及由此形成的英语写作特点,并且把语篇的词汇衔接贯穿于写作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应用词汇衔接理论。本文作者相信,只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贯彻以上五点,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留意、分析词汇衔接的使用,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会有很大益处的。

全文目录


Synopsis  5-9
Introduction  9-11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20
  1.1 A Survey of Text Linguistics  11-15
    1.1.1 Halliday and Hasan’s Concept of Text  12
    1.1.2 Scholars’Different Views on Text and Discourse  12-13
    1.1.3 Scholars’Distinctions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13-15
  1.2 A Survey of Cohesion Theories in Text Linguistics  15-20
    1.2.1 Studies on Cohesion Theories Abroad  15-18
      1.2.1.1 Halliday and Hasan’s Cohesion Theory  15-17
      1.2.1.2 Michael Hoey’s Patterns of Lexical Cohesion  17-18
    1.2.2 Studies on Cohesion Theories in China  18-20
      1.2.2.1 Hu Zhuanglin’s View on Cohesion  18-19
      1.2.2.2 Zhang Delu’s View on Cohesion  19-20
Chapter Two Lexical Cohesion as Clu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ext  20-35
  2.1 Analysis of Categorization and Function of Reiteration  20-25
    2.1.1 Necessity of Same Words in Text  20-21
    2.1.2 Impressive Effect of Synonym in Text  21-22
    2.1.3 Generalizing Function of Superordinate in Text  22-24
    2.1.4 Usage of General Word in Text  24-25
  2.2 Analysis of Categorization and Function of Collocation  25-33
    2.2.1 Contrasting and Emphasizing Forces of Antonym in Text  26-27
    2.2.2 Arrangement of Same Series in Text  27-29
    2.2.3 Distinction between Meronym and Hyponym in Text  29-31
    2.2.4 Analysis of Collocation Having No Systematic Semantic Relationship in Text  31-33
  2.3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Lexical Cohesion  33-35
Chapter Three Formation of Lexical Net on Textual Level  35-49
  3.1 Repetition as Lexical Links in Text  35-43
    3.1.1 Analysis of Categorization and Cohesive Function of Lexical Links  35-41
      3.1.1.1 Simple Repetition  36
      3.1.1.2 Complex Repetition  36-37
      3.1.1.3 Simple Paraphrase  37
      3.1.1.4 Complex Paraphrase  37-38
      3.1.1.5 Superordinate, Hyponymic and Co-reference Repetition  38-39
      3.1.1.6 Substitution  39-40
      3.1.1.7 Ellipsis  40-41
    3.1.2 Identification of Links in Text  41-43
  3.2 Significance of Bonds in Text  43-47
    3.2.1 Identification of Central Sentences and Marginal Sentences in Text  44-46
    3.2.2 Identification of Topic-opening Sentences  and Topic-closing Sentences in Text  46-47
  3.3 Development of a Net of Lexical Cohesion in Text  47-48
  3.4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Teaching Practice  48-49
Chapter Four Implications of Lexical Cohesion for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49-59
  4.1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Reading  49-50
  4.2 Importance of Lexical Cohesion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50-52
  4.3 Implications of Lexical Cohesion for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52-59
    4.3.1 Explanation of Lexical Cohesion in Semantic Network  52-54
    4.3.2 Focusing on Lexical Cohesion in Grammar  54
    4.3.3 Identification of Lexical Cohesion in Text Structure  54-55
    4.3.4 Improvement in the Read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al Cohesion  55-56
    4.3.5 Integration of Writing into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al Cohesion  56-58
    4.3.6 Other Suggestions  58-59
Conclusion  59-61
Bibliography  61-65
Appendix I  65-67
Appendix II  67-68
Abstract in Chinese  68-72
Abstract in English  72-78
Acknowledgements  78-79
导师及作者简介  79

相似论文

  1. 文章难易度与主题熟悉度对英语学习者听力影响的个案研究,G633.41
  2.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H146
  3.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英政治语篇限定性状语从句位置研究,H315.9
  4. 英文教科书多模态语篇的对比分析,H315
  5. 从及物性角度批评性分析奥巴马访华的报道,H315
  6. 元话语与大学生作文质量的关系,H319
  7. 空间构型对语篇连贯的解释,H05
  8. 英汉语序对比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H319
  9.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经济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研究,H315
  10. 语义空间的语篇构型研究,H052
  11. 英语旅游手册的态度资源探析,H315
  12.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语篇模式应用研究,H319
  13. 中日社评文章的衔接对比,H36
  14. 茶典籍英译中的语篇衔接研究,H315.9
  15. 普通医学英语的人际意义研究,H314
  16. 照应及其在法律文本中的翻译,H315.9
  17. 宏观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H319.3
  18. 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对大学英语听力理解影响的对比研究,H319
  19. 中美时尚杂志中化妆品广告语篇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H152
  20. 现代汉语换言类话语标记研究,H13
  21. 现代汉语插入语“就是说”研究,H1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读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