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中女生同伴交往心理困扰质的研究

作 者: 陈尤红
导 师: 傅宏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心理学
关键词: 同伴交往 心理困扰 质的研究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9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的同伴交往对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特别是高中女生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本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高中女生同伴交往中的心理困扰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知识;第三部分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四部分介绍了研究方法,包括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进入现场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立结论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第五部分从交往情况、交往需要、学习竞争、交往个性、交往氛围、交往身份、困扰应对、交往策略八个角度对高中女生同伴交往心理困扰状况进行了描述和解释;第六部分归纳了研究结论;第七部分对研究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讨论。 通过本论题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女生同伴交往心理困扰具有情绪体验性、社会情境性和个体差异性;高中女生同伴交往心理困扰来自交往需要与交往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心理教育策略上,要营造良好的班级交往氛围,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时机观,加强她们交往理论、品质、技巧的培养,对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女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前言  7-9
一、问题的提出  9
  (一) 研究现象与问题  9
  (二) 概念界定  9
二、背景知识  9-11
  (一) 文献综述  9-10
  (二) 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10-11
  (三) 初步理论设想  11
三、研究价值  11-12
  (一) 理论价值  11
  (二) 实践价值  11-12
四、研究方法  12-15
  (一) 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12
  (二) 进入现场的方法  12
  (三) 收集资料的方法  12-14
  (四)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14
  (五) 建立结论和初步理论的方法  14-15
  (六)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15
五、研究结果  15-37
  (一) 交往情况  16-18
  (二) 交往需要  18-20
  (三) 学习竞争  20-24
  (四) 交往个性  24-27
  (五) 交往氛围  27-31
  (六) 交往身份  31-33
  (七) 困扰应对  33-35
  (八) 交往策略  35-37
六、结论  37-39
  (一) 高中女生同伴交往心理困扰的特点  37
  (二) 高中女生同伴交往心理困扰的影响因素  37-38
  (三) 高中女生同伴交往教育策略  38-39
七、讨论  39-42
  (一) 效度  39-40
  (二) 推广度  40
  (三) 伦理道德问题  40-42
参考文献  42-45
附录一  45-46
附录二  46

相似论文

  1. 奉献中的成长:军嫂角色适应过程研究,E225
  2. 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离职意向影响因素之质性研究,G625.1
  3. 追求教师专业发展,G635.1
  4. 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调查以及干预,G444
  5. 留守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B844.2
  6. 3-5岁幼儿抑制控制、自我控制与同伴交往三者关系研究,B844.1
  7. 中度智障学生同伴交往、心理理论及其关系的研究,B844.1
  8. 重庆市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B844.2
  9. 小学初任教师职业适应困扰个案研究,G625.1
  10. 同伴交往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引导研究,D432.6
  11. 关于青少年母子关系的一项质性研究,B841
  12. 物理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和实践研究,G633.7
  13. 酸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R363
  14. 回族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B844.1
  15. 创造型教师心理特征的结构及特点研究,G443
  16. 天津联通东丽分公司客户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研究,F626
  17. 2008北京奥运会背景下的奥运文化解读及其传播渠道研究,G812.13
  18. “科研兴校”中校长角色的案例研究,G471.2
  19.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箱庭治疗,B844.1
  20. 关于当前中学教师科研现状的研究,G635.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