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职业女性瑜伽训练的心理效应研究

作 者: 朱虹
导 师: 周毅刚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职业女性 瑜伽 瑜伽训练 心理效应 心理健康
分类号: G8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女性已成为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日益显著。但是,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的制约,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瑜伽训练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能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缓解焦虑和抑郁状况。但瑜伽训练所产生的心理学意义未得到广泛的宣传和重视,相关研究尚未积累充分的理论依据,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本研究深入探讨职业女性进行瑜伽训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促进职业女性对瑜伽训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再认识。并把瑜伽训练和有氧健身操分别作为东方健身术和西方有氧运动的代表,研究这两种锻炼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这两种锻炼方式对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不同维度的影响。采用《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及自编《职业女性瑜伽训练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已进行瑜伽训练的256名职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信、效度较高。并分别从瑜伽会馆和健身俱乐部入会的新学员中分别抽取15名练习瑜伽的职业女性和15名练习有氧健身操的职业女性作为实验组,进行12周的训练课程,分别对两组实验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运用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1)256名调查对象中能够有效进行瑜伽训练的人数比例比较低,能够认识到瑜伽训练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多选择在晚上进行瑜伽训练;职业女性进行瑜伽训练的动机多以“缓解压力”、“健身”、“调节情绪”为目的;“没时间”是影响职业女性进行瑜伽训练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职业女性不能持久进行瑜伽训练的主要原因;瑜伽训练场所的消费较高,是影响职业女性进行瑜伽训练的客观因素。(2)256名已进行瑜伽训练的职业女性心理健康各因子检出率比较低,与常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躯体化和兴奋状态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兴奋状态的得分明显优于全国常模;在病态人格和焦虑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因子的得分明显优于全国常模;在抑郁和疑心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瑜伽组实验前后,焦虑和兴奋状态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善(P<0.01),躯体化和抑郁方面有明显的改善(P<0.05);有氧健身操组实验前后,抑郁和躯体化状态有非常明显的改善(P<0.01),兴奋状态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瑜伽训练、有氧健身操两种锻炼方式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但健身项目的选择,还要根据自身实际,诸如年龄、体质、兴趣爱好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1 前言  9-15
  1.1 选题依据  9-10
  1.2 研究现状  10-15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1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15
  1.3 研究目的  15
  1.4 研究意义  15
  1.5 研究假设  15
2 研究设计  15-20
  2.1 研究思路  15-16
  2.2 研究对象  16-17
    2.2.1 调查对象  16-17
    2.2.2 被试  17
  2.3 研究方法  17-19
    2.3.1 文献资料法  17
    2.3.2 数理统计法  17
    2.3.3 调查法  17-19
  2.4 实验设计  19-20
    2.4.1 实验项目的选择  19-20
    2.4.2 实验程序  20
3 结果与分析  20-30
  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20-26
    3.1.1 职业女性瑜伽训练参与现状  20-23
    3.1.2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3-26
    3.1.3 讨论  26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30
    3.2.1 实验前两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  26-27
    3.2.2 实验后两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  27
    3.2.3 瑜伽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分析  27-28
    3.2.4 有氧健身操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分析  28-29
    3.2.5 实验后两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分析  29
    3.2.6 讨论  29-30
4 结论与建议  30-31
  4.1 结论  30
  4.2 建议  30-31
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31-33
  5.1 研究对象的控制  31
  5.2 实验条件的控制  31-32
  5.3 锻炼方式的选择  32
  5.4 实验持续时间的长短  32-33
参考文献  33-37
致谢  37-38
附表1  38-40
附表2  40-41
附表3  41-47

相似论文

  1.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2.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4.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G449
  5. 流动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关系,G441
  6.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B844.2
  7.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的探索,G444
  8. 构建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系统的实践研究,G441
  9.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G641
  10. 青少年行为智慧及其与社会智力的关系,B844.2
  11. 初中生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健康研究,B844.1
  12.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高职学生自评症状与总体幸福感中的调节/中介效应研究,B844.2
  13.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B844.2
  14. 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实践探索,D630
  15. 辽宁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家长及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16. 提高职业学校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研究,G444
  17. 创伤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心理弹性及大脑皮层厚度的研究,B849
  18. 涉法信访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19. 我国公务员职业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分析,D630.3
  20. 瑜伽的起源、演变及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传播,G806
  21. 中国核电厂操纵人员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初步修订,B84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锻炼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