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作 者: 张洪高
导 师: 戚万学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关怀学派 道德教育 关怀
分类号: G4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492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关怀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以诺丁斯为首的关怀学派逐渐把其理论——关怀伦理学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关怀道德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方面,诺丁斯批判了以改良方法为主的观念,并提出了以“关怀关系”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蓝图。该学派提倡关心价值观,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从教育目的到课程的设计、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教师的必备素养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对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写作的目的本着从中外教育思想交流与对话中汲取营养的出发点,从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汲取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益的思想智慧与经验教训,为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参照。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全球化问题的出现、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和西方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靠全人类的共同关心才可能解决,因此,关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道德教育新的社会价值。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特别是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中,女性主义者试图建立一种女性主义理论,特别强调道德上的“性别差异”,试图通过对“差异”的强调来建立女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也是西方社会各种矛盾的产物,面对现代西方社会造成的精神裂变,人们开始认识到联系和关系的意义与价值,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在此背景下诞生了。正是基于上述时代和社会背景,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在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继承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人类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追求。 第二部分则重点论述了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诺丁斯通过对美国教育改革的批判,提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爱人的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在课程设置中,把课程分为传统的学科课程与关怀主题课程,而且提出了理想的课程模式,即建立多个相同价值的方案,每个方案都包括反映关怀主题的课程、讲座、专题讨论会和改革后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课程的评价应该为了成长而非竞争。连续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诺丁斯讨论了儿童教育过程中连续性的四种表现形式,即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以及课程的连续性。以关怀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是以关怀自己开始,向外扩展至关怀身边的人,然后是陌生人和远方之人,再扩展到对动植物、地球的关怀,对于人工制品和知识的关怀。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这些方法是以关怀为导向,重在体现关怀关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培养关怀理想的理念,掌握教育关怀的实践规则,熟练运用道德教育方法等。 第三部分阐述了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地位、贡献、局限性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从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视角,作者分析了中国当代教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培养关怀情感是教育的使命,而培养关怀型的教师是教育的呼唤,关怀应该成为教师的首要的专业表现,同时,在道德教育中还要承认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构成性贡献。

全文目录


摘要  5-9
第一部分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9-22
  一、 历史背景  9-13
    (一) 全球化问题的出现:时代背景  9-10
    (二)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历史根源  10-12
    (三) 西方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背景  12-13
  二、 理论基础:关怀伦理学  13-22
    (一) 关怀的构成  13-14
    (二) 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架构  14-22
第二部分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  22-42
  一、 教育的目的  22-25
    (一) 对教育改革的批判  22-24
    (二) 关怀能力的培养:教育的首要目的  24-25
  二、 学校的课程设置  25-28
    (一) 考虑多元智能、活动和关怀的课程设计  25-26
    (二) 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计划  26-27
    (三) 关怀主题的组织与开展  27-28
    (四) 为了成长而非竞争的课程评价  28
  三、 教育过程中的连续性  28-32
    (一) 目的的连续性  29
    (二) 地点的连续性  29-30
    (三) 人的连续性  30-31
    (四) 课程的连续性  31-32
  四、 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  32-35
    (一) 关怀自己  32-33
    (二) 关怀生活圈内之人  33
    (三) 关怀陌生人和远方之人  33-34
    (四) 关怀动植物、地球  34
    (五) 关怀人工世界  34
    (六) 关怀知识  34-35
  五、 道德教育的方法  35-39
    (一) 榜样  35-36
    (二) 对话  36-37
    (三) 实践  37-38
    (四) 认可  38-39
  六、 教师的专业素养  39-42
    (一) 具有培养关怀理想的理念  39-40
    (二) 掌握“教育关怀”的实践规则  40-41
    (三) 熟练掌握道德教育的方法  41-42
第三部分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评价  42-53
  一、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2-46
    (一) 对主知主义德育模式的超越  42-43
    (二)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定位:引导各理论各得其正  43
    (三)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品格教育并驾齐驱  43-46
  二、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局限性  46-48
    (一)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46-47
    (二)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47-48
  三、 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48-53
    (一) “关怀”情感的培养:教育的使命  48-50
    (二) “关怀型”的教师:教育的呼唤  50-52
    (三) 被关怀者:关怀关系的构成性贡献  52-53
注释  53-58
参考文献  58-61
科研成果  61-62
后记  62

相似论文

  1.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2. 环境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研究,G212
  3.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4.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5.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641
  6.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G641
  7.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研究,G641
  8.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前景刍议,J212
  9. 党报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G212
  1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G633.3
  11.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G711
  1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G641
  13. 生命关怀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G645.6
  14. 临床实习护生对医院关怀氛围感知的调查研究,R-4
  15. 大学生社区道德教育,G641
  16. 党报人文关怀的探索,G216.3
  17. “90后”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18. 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B82
  19. 战后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其启示,D433.13
  20. 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研究,B82
  21.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64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