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云南哀牢山原生林和次生林附生地衣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与分布

作 者: 李苏
导 师: 刘文耀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附生地衣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山地森林 林缘 哀牢山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附生地衣是森林附生植物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水分循环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通过对哀牢山地区原生的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次生的栎类萌生林和滇山杨林以及人工种植的花椒林中附生地衣的物种组成、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哀牢山地区附生地衣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哀牢山地区4种森林群落内附生地衣物种组成比较丰富。本研究利用树干定位取样法调查了570株不同种类和径级的树木距地面0.0-2.0 m处附生地衣的组成和分布,并于2006-2007年在各样地内共设立了85个附生地衣凋落物收集框,共收集到附生地衣62种,分属17科29属,其中原生林、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和花椒人工林中分别有53、56、50和24种地衣。在距地面0.0-2.0 m位置,各群落中的附生地衣组成明显不同;但在林冠层中,各群落内的附生地衣基本相似。原生林中附生地衣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匀。树干附生地衣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栎类萌生林最高,分别为2.71和0.89,花椒林和滇山杨林次之,分别为2.43-2.45和0.88-0.89,原生林最低,为1.25和0.67。林龄、树干方位、宿主种类、宿主径级、树皮粗糙度和pH值等都对附生地衣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林龄约50年的次生林群落比约100年者有着更多的物种数量;附生地衣更多地出现于树干南向方位;云南越桔(Vaccinium duclouxii)是附生地衣最为丰富的宿主;胸径5.0-25.0 cm的树木树干附生地衣较多;附生地衣的物种数量和盖度随粗糙度增加而降低;云南越桔和木果柯树干附生地衣的分布分别与树皮的pH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和正相关。2.哀牢山地区原生林、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中附生地衣的凋落物生物量并不丰富,分别为20.41 kg/ha、24.54 kg/ha和21.41 kg/ha,生物量估测值分别约为145 kg/ha、133 kg/ha和96.5 kg/ha;但花椒林中附生地衣生物量较高,为642.97-1292.30 kg/ha。从组成上看,原生林、栎类萌生林和滇山杨林中附生地衣的优势种和优势属都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别;但各优势种在各自的森林群落内所占据的比例差异较大。花椒林则有地衣物种锐减,生物量集中在少数地衣种的趋势。不同森林群落中附生地衣的凋落高峰也存在一定差异。林龄不同的森林群落附生地衣凋落物生物量显著不同,林龄约50年的栎类萌生林比约100年者生物量丰富,但滇山杨林却与之相反。3.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附生地衣的物种多样性和凋落物生物量随着林缘深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林缘(5 m样地)具有最高的附生地衣物种数和最高的凋落物生物量,并且它们随着距林缘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南向林缘和北向林缘的地衣分布规律基本相似,无明显区别。在物种组成上,各样地内附生地衣优势种基本相同,但个别地衣物种仅出现在林缘。并且,多数地衣对林缘深度变化的响应也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5
  第一节 附生地衣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概况  11-12
  第二节 附生地衣的多样性和生物量  12-16
    2.1 附生地衣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  12-15
    2.2 附生地衣的生物量和分布  15-16
  第三节 附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因子的关系  16-19
    3.1 附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16-17
    3.2 附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因子的关系  17-19
      3.2.1 树龄和林龄  17-18
      3.2.2 宿主直径  18
      3.2.3 树种构成  18-19
      3.2.4 树皮理化性质  19
  第四节 附生地衣生物量和生态因子的关系  19-20
  第五节 附生地衣的边缘效应  20-22
  第六节 附生地衣的生态功能  22
  第七节 国内附生地衣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22-23
  第八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25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5-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34
  第一节 哀牢山原生林和次生林附生地衣的调查  28-30
    1.1 调查样地的设立  28
    1.2 附生地衣多样性的调查  28-29
      1.2.1 树干附生地衣多样性的调查  28-29
      1.2.2 林冠层附生地衣的调查  29
    1.3 附生地衣生物量的调查  29-30
    1.4 附生地衣的边缘效应的调查  30
  第二节 附生地衣分布的影响因子的调查  30-31
    2.1 不同种类和径级宿主之间附生地衣分布的比较  30
    2.2 不同宿主树皮对附生地衣分布的影响  30-31
      2.2.1 树皮质地(粗糙度)  30-31
      2.2.2 树皮pH 值和电导率  31
      2.2.3 树皮湿度  31
  第三节 数据处理  31-34
    3.1 原生林和次生林附生地衣的多样性  31-32
    3.2 原生林和次生林附生地衣的生物量  32-34
第四章 哀牢山原生林和次生林附生地衣的多样性和分布  34-54
  第一节 附生地衣的多样性  34-35
  第二节 附生地衣的物种组成与分布  35-40
  第三节 附生地衣物种组成的相似性  40
  第四节 附生地衣物种组成、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40-49
    4.1 不同林龄次生林附生地衣的组成与分布  40-41
    4.2 树干不同方位附生地衣的组成与分布  41-42
    4.3 不同种类宿主树干附生地衣的组成与分布  42
    4.4 不同径级树干附生地衣的分布  42-45
    4.5 树皮理化性质与树干附生地衣的分布  45-49
      4.5.1 粗糙度  45
      4.5.2 pH 值  45-47
      4.5.3 电导率  47
      4.5.4 最大持水率  47-49
      4.5.5 吸水能力  49
  第五节 讨论  49-52
  第六节 小结  52-54
第五章 哀牢山原生林和次生林附生地衣的生物量和分布  54-68
  第一节 附生地衣的生物量  54-55
  第二节 附生地衣生物量的种的组成与分布  55-57
  第三节 附生地衣生物量的属的组成与分布  57-60
  第四节 附生地衣凋落物生物量的月变化  60-62
  第五节 不同林龄次生林附生地衣生物量的组成与分布  62
  第六节 附生地衣生物量经验公式的验证  62-63
  第七节 讨论  63-66
  第八节 小结  66-68
第六章 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附生地衣的边缘效应  68-75
  第一节 附生地衣的多样性变化  68-69
  第二节 附生地衣的生物量变化  69-70
  第三节 附生地衣的物种组成变化  70-73
  第四节 讨论  73-74
  第五节 小结  74-75
第七章 综合讨论和建议  75-79
  第一节 附生地衣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75-76
  第二节 附生地衣生物量的分布  76
  第三节 附生地衣的边缘效应  76-77
  第四节 建议  77-79
第八章 结论  79-81
参考文献  81-92
发表论文  92-93
附录  93-97
  附录一  93-94
  附录二  94-97
致谢  97-98

相似论文

  1. 5种园林花卉对Cu2+胁迫的耐性评价研究,S68
  2.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3.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4.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5.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6.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7.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8.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9.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10.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11. 铁、锰等微量元素对栽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12. 水土流失治理区马尾松林生物量遥感研究,S791.248
  13. 儒家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B222
  14. 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S158
  15. 无锡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X176
  16.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7.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8. 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S154.3
  19. 太原东山油松人工林数量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S791.254
  20. 野生植物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922.68
  21. 基于区域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Q16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