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帝内经》痿病研究

作 者: 刘惠杰
导 师: 刘洋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瘘病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分类号: R2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医痿病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有关“痿”的名词、术语庞杂繁复,其概念病因病机、症状认识、治疗方法等方面与《黄帝内经》(以下皆称《内经》)痿之原貌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作为基本概念的“痿”,对其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从而导致了痿病的症状、病机、治疗等方面的不同认识。在痿病学的浩瀚文献中,选取极有研究价值的《内经》作为研究对象,对痿病学的特征从痿病文献的源头上去分析,充分把痿的概念、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文献中的经典原始内容,通过文献学方法、逻辑学方法(包括分析归纳演绎等),哲学、历史等手段将原始文献还原分析并整理,以得到能供现代痿病学所能借鉴参考的资料。《内经》痿的含义与现代痿病具有很大差异,考察《内经》有关痿的叙述,发现其含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痿”者“萎”也,以病变部位枯萎瘦削或人体内部津液枯萎为特征,即机体任何部位的枯萎瘦削皆属痿病。二、指软弱无力、功能不用,可伴有挛急强直或麻木不仁、肌肉濡渍等多种症状。《内经》痿的症状表现与现代痿病亦有出入,筋脉挛急强直、肌肉疼痛、肌肤麻木不仁、男女性功能障碍等在现代痿病中未见有所表述,而被划归入其他疾病的症状表现中。此外,《内经》根据痿的不同症状将痿分成许多类,如痿蹙、筋痿、肉痿、脉痿、骨痿、痿厥、阴痿、痿易、风痿等等。这些病名有些现代已不常用,而有些病名延用至今,但其含义与现代有很大区别,故当现代治疗痿病引用上述一些病名的治疗方法时,首先应明确二者的内涵与外延是否相同。痿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丰富的描写,其病因除感受风、热、湿、燥等外邪因素外,《内经》重点提出了情志致痿,表明惊恐、悲哀、所愿不得等情志因素均能导致痿病的发生,而这一点在现代痿病文献中少有提及。除此之外,社会地位的变迁导致痿病的发生,为现代研究痿病的病因提供了些视野。病机方面,“五脏气热”、“气血不足”、“经脉为病”成为《内经》痿病的重要病机。其次,还有“营卫不和”、“下气不足”等病机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治疗方面,《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现代治疗痿病亦多尊崇于此,但考《内经》有关原文发现,本句话的含义与现代人们所理解的有很大差异,“治痿独取阳明”并非是《内经》所认为的治疗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五脏使人痿”,治疗痿病从五脏出发,“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才是《内经》之本意。其次,尚有一些根据病因病机来论治的治疗方法,如“调和营卫”、“补益下气”等并未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故现代痿病治疗不妨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尝试与探索,为痿病的治疗开辟出新途径。总之,通过对《内经》有关痿的研究,提示我们现今痿病专业的研究人员应该扩大目前的痿病学研究的层次和范围,不断发掘和探索《内经》中痿病的有关理论,更好地指导现代痿病的治疗。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文献综述  10-15
前言  15-16
正文  16-58
  1 痿病概念辨析  16-22
    1.1 历代医家对痰病概念的认识  16-18
    1.2 《内经》痿的含义  18-22
      1.2.1 症状层次  18-19
      1.2.2 病机层次  19-20
      1.2.3 病位角度  20
      1.2.4 功能状态角度  20-22
  2 痿的病因病机  22-30
    2.1 病因  22-25
      2.1.1 内因  22-23
      2.1.2 外因  23-25
    2.2 病机  25-30
      2.2.1 五脏气热  25-26
      2.2.2 气血不足  26-27
      2.2.3 营卫不调  27-28
      2.2.4 下气不足  28
      2.2.5 经络为病  28-29
      2.2.6 阳明为病  29-30
  3 痿病的症状及分类  30-42
    3.1 痿的症状表现  30-33
      3.1.1 感觉  30-31
      3.1.2 形态  31-32
      3.1.3 运动功能  32-33
    3.2 痿病的分类与证型特征  33-42
      3.2.1 "五脏-五体"痿  33-36
        3.2.1.1 痿躄  33-34
        3.2.1.2 筋痿  34-35
        3.2.1.3 脉痿  35
        3.2.1.4 肉痿  35-36
        3.2.1.5 骨痿  36
      3.2.2 其他  36-42
        3.2.2.1 痿厥  36-38
        3.2.2.2 阴痿  38
        3.2.2.3 痿痹  38-40
        3.2.2.4 风痿  40-41
        3.2.2.5 痿易  41-42
  4 痿病的诊断  42-43
    4.1 体征  42
    4.2 病人感觉  42-43
  5 痿病治则治法分析  43-49
    5.1 治痿独取阳明  43-45
    5.2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45-46
    5.3 筋脉骨肉各得其旺时  46-47
    5.4 从病因病机论治  47-49
      5.4.1 清解五脏气热  47
      5.4.2 补益下气  47-48
      5.4.3 调合营卫  48
      5.4.4 补益气血  48-49
  6 痿病的辨证要点  49-53
    6.1 辨五脏  49
    6.2 辨气血  49-50
    6.3 辨干湿  50-52
    6.4 辨部位  52-53
  7 与痿相关问题的讨论  53-58
    7.1 痿、痹不当以有无疼痛为辨  53-56
    7.2 关于"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56-57
    7.3 关于亸  57-58
结论  58-60
参考文献  60-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2. 基于逼真度的仿真系统评估研究,TP391.9
  3.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4. 辨证论治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临床观察,R259
  5.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6.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7.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研究,G633.91
  8.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9.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10.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G633.41
  11. 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完备化及其上的知识获取,TP311.13
  12. 小学生课堂参与、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G622.4
  13. 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分析相声中的幽默语言,H13
  14. 中职数学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G633.6
  15. 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基本概念教学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的研究,G633.8
  16.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844.2
  17. 大震下防倒塌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及结构布置研究,TU352.11
  18. 云计算平台上的增量学习研究,TP311.13
  19. 情景应对模式下数字化应急预案的语义模型研究,TP391.1
  20. 概念导向型阅读教学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H319
  21. 从概念整合角度看中国古典诗词及典故的口译问题,H31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一般病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