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林语堂的文化翻译

作 者: 梁薇
导 师: 田德蓓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意识形态 诗学理想 文化传输 启示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全球文化格局转向多元化的今天,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从把它看成技术性的语言文字转换,过渡到了将其理解成不同文化信息的交流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关于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问题也吸引了国内学界的目光。但是,其中大部分研究都着重从理论的角度介绍文化传输和翻译的关系,立足翻译实践探讨中国文化传输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选取在文化传播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林语堂作品为例,从多重角度对其翻译观和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并立足于此,纵观其对后世中国文化海外传输带来的种种启迪。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翻译家、学者。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赴美,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他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坚持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并同时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除了大量的译作,他的很多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因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而具有文化翻译的特色。作为一名旅居海外的作家和学者,林语堂的文学创作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的。他多年累积的诗学理想和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多方体现。他将自已关于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理解和体会用英文作品的形式传达给了西方读者。这种独特的文化翻译在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作为一名译者,他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了有大量译作问世,他还在《论翻译》中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他的每一部翻译作品,都遵循自己提出的“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并一直关注接受环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顺应了接受环境的需求。他的成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值得后世学者进行研究。本文从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和英文创作作品中的文化翻译出发,结合他自身的翻译观,从多方面分析其文化翻译创作实践,并探求其成功给后世中国文化海外传输带来的启示。在分析其不同的作品时,笔者一方面运用操纵理论的框架,从多角度逐一点明作者是如何选择创作内容和翻译文本的,并且在实际创作和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操作的;另一方面从林语堂本人提出的翻译观:“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出发,分析其作品中的文化翻译实例。然后笔者将林语堂的翻译创作归类到中国文学的海外传输的洪流中,讨论他是如何考虑接受环境的实际要求而进行创作和翻译,并由此引申,探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如何通过变通的手段,合理利用客观环境的优势促进中国文化的在海外的传播。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引发人们对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发展趋势的思考。最后,笔者在总结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同时,也思考了该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日后在研究深度方面可能拓展的空间。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3.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5.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6.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7. 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319
  8.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及启示,X196
  9.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0.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1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F091.93
  12.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13. 美国社区学院师生关系及其启示,G648.6
  14. 我国企业教育改革历程对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启示,F279.2
  15.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16. 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研究,G222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18. 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J905
  19. 汉英委婉语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H313;H195
  20. 试析英语基本时态结构的汉语对应形式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H195
  21. 汉英同义名词比较与翻译技巧,H31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