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海地铁站空间的寻路研究

作 者: 李睿
导 师: 秦丹尼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地铁站 空间 标识系统 寻路
分类号: U23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7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解决大城市聚集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地铁在上海发展十分迅速,并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地铁的日益发展,作为地铁线网与外界相联系的重要节点,地铁站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日趋复杂,这包括地铁站本身在包含的交通形式和建筑功能上都日趋多样化,以及地铁站越来越多的与周边设施相联系贯通成为一个整体而日趋集成化、复合化。随着地铁站和周边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化、复杂化以及功能的复合化,其空间内部的寻路也更加困难,使用者的停顿、徘徊、迷失等现象时常发生。这种迷路行为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时间和精力的消耗,降低了地铁站整体的使用效率,而且在心理上亦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很多对应的问题,因此对于地铁站空间的寻路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上海市内交通流量大、空间复杂、换乘密集的地铁枢纽站人民广场站作为主要调查现场,同时以徐家汇站、世纪大道站作为对比调查现场,采用现场实态观测、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对在寻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空间环境,标识系统两者以及地铁站中使用者实际的寻路行为本身进行了考察,以求发现现有地铁站寻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探求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得出了关于地铁站内部空间、标识系统以及使用者的寻路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初步结论,也即空间认知是寻路设计的根本因素,而标识系统则是寻路的重要辅助因素,两者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寻路环境与场合,在实际设计中应该把空间和标识系统结合起来更好的为寻路服务。并且以此为基础,总结了能够使使用者在地铁站中更顺利寻路的空间及标识的设计手法和建议,具体的建议在空间上包括空间布局、区域划分、流线设计到出入口以及楼梯的设计等方面,在标识系统上包括分层设置、内容设计与维护到指示地图和服务中心的设计等方面。同时也希望本研究中的实地调查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基础资料,为我国其它城市蓬勃发展的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1章 绪论  8-14
  1.1 研究背景  8-10
    1.1.1 轨道交通的发展  8-9
    1.1.2 地铁站中的寻路  9-10
  1.2 研究目的  10-11
    1.2.1 总结地铁站中空间、标识与寻路的关系  10
    1.2.2 探索创造地铁站中更好的寻路环境的设计手法  10
    1.2.3 在实验方法上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0-11
  1.3 相关研究  11-13
    1.3.1 国外研究  11
    1.3.2 国内研究  11-13
  1.4 研究内容  13
  1.5 研究方法  13
  1.6 论文结构  13-14
第2章 寻路相关理论及地铁站中的寻路  14-30
  2.1 寻路理论  14-19
    2.1.1 寻路研究的缘起  14-15
    2.1.2 寻路研究的演变  15-16
    2.1.3 寻路的过程  16
    2.1.4 寻路的影响因素  16-19
  2.2 空间相关理论  19-23
    2.2.1 空间认知的定义  20
    2.2.2 空间与寻路主题研究  20-23
  2.3 标识相关理论  23-26
    2.3.1 标识的定义  23-24
    2.3.2 标识的分类  24
    2.3.3 标识的发展  24-25
    2.3.4 标识与寻路主题研究  25-26
  2.4 地铁站的相关理论  26-30
    2.4.1 地铁站的功能与功能分区  26-27
    2.4.2 地铁站的空间特征  27-28
    2.4.3 地铁站的标识系统  28
    2.4.4 地铁站的寻路行为  28-30
第3章 地铁站空间与标识的调查分析  30-55
  3.1 调查目的  30
  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0-31
  3.3 地铁站的概况  31-39
    3.3.1 人民广场地铁站  32-34
    3.3.2 世纪大道地铁站  34-37
    3.3.3 徐家汇地铁站  37-39
  3.4 调查方法  39
  3.5 地铁站的环境调查  39-46
    3.5.1 人民广场、世纪大道和徐家汇地铁站调查环境  39-45
    3.5.2 空间对比与总结  45-46
  3.6 标识调查  46-55
    3.6.1 标识的类型  46-48
    3.6.2 三座地铁站标识分布  48-51
    3.6.3 地铁站内部标识  51-53
    3.6.4 地铁站出口处标识  53-54
    3.6.5 标识对比与总结  54-55
第4章 地铁站寻路行为问卷调查  55-73
  4.1 调查目的  55
  4.2 调查方法  55
  4.3 问卷设计  55-56
  4.4 问卷统计分析  56-72
    4.4.1 调查对象相关信息  56-59
    4.4.2 总体寻路环境  59-61
    4.4.3 出入口寻路环境  61-62
    4.4.4 迷路后的处理方式  62-63
    4.4.5 迷路的原因  63-65
    4.4.6 空间的区域划分  65-68
    4.4.7 空间地标与寻路  68-70
    4.4.8 空间集合位置选择  70-72
  4.5 问卷调查结论  72-73
第5章 地铁站寻路行为跟踪调查  73-89
  5.1 调查目的  73
  5.2 调查方法  73-74
  5.3 调查设计  74
  5.4 调查统计分析  74-83
    5.4.1 调查对象相关信息  74-77
    5.4.2 总体寻路环境  77-79
    5.4.3 详细调查数据  79-83
  5.5 空间与寻路主题分析  83-85
    5.5.1 内部视线可达性与寻路  83
    5.5.2 地铁站功能分区与寻路  83-84
    5.5.3 空间差异性与寻路  84
    5.5.4 空间对位认知与寻路  84
    5.5.5 闸机处空间大小与寻路  84-85
    5.5.6 出口处空间分支与寻路  85
  5.6 标识与寻路主题分析  85-87
    5.6.1 出站口闸机处标识缺失  85-86
    5.6.2 服务中心位置与寻路  86-87
    5.6.3 地图的对齐原则与寻路  87
  5.7 跟踪调查结论  87-89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89-100
  6.1 空间、标识与寻路三者的关系  89-90
    6.1.1 空间是寻路的重要因素  89-90
    6.1.2 标识是寻路的辅助因素  90
    6.1.3 空间与标识应结合辅助寻路  90
  6.2 地铁站寻路设计的建议  90-98
    6.2.1 地铁站空间设计建议  91-95
    6.2.2 地铁站标识设置建议  95-98
  6.3 调查改进的建议  98-100
后记 后续研究展望  100-101
参考文献  101-106
附录1 地铁站调查问卷  106-112
附录2 跟踪调查记录单  112-113
致谢  113-11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14-116

相似论文

  1. 空间权基本理论研究,D923.2
  2.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的研究,V526
  3. 武器评估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TJ06
  4.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5.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7. 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2
  8.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9. 科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5
  10.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11. 行为空间界限与其建筑空间特性研究,TU-024
  12.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13. 多厅影院空间架构研究,TU242.2
  14.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15.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16.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17.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特征,I207.42
  18.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19.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20.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波前变换研究,TN761
  21. 极化SAR图像超分辨算法的研究,TN957.52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铁路运输 > 特种铁路 > 地下铁路 > 地铁车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