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
作 者: 张婷婷
导 师: 梅洪元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科技博物馆 建筑设计 空间营建 形象塑造
分类号: TU24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98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以知识与发展为主题,指出由知识引发的经济革命是21世纪全球经济的决定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作为让人们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状况、成果的最佳载体——科技博物馆成为了当今建筑界广泛关注的建筑类型。从十五世纪末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科技博物馆的建筑功能、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空间组织、观众对象、形象塑造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品质。论文在对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构成模式、表现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的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的方法,借鉴建筑学、博物馆学、心理学、室内设计等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对科技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形象设计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释,探讨了科技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手法。全文首先从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入手,积极探索了当代科技博物馆的构成模式及各自的特色,总结出科技博物馆的在形式、空间、科学技术应用三方面的建筑表现特点,从而推导出关于科技博物馆空间营建、形象塑造两方面的建筑设计研究。在空间营建部分,分别从空间布局、空间氛围、空间形态三方面入手,论述了科技博物馆各功能分区的面积配比,在陈列空间、观众服务区及藏品区三大主要空间的设计对策,并确定了在博物馆学观念下的以观众取向为指导的室内物理元素设计、动态展示效果设计以及细部设计,同时因功能原因而在科技博物馆中出现的异型空间,也提出了从维护界面的消解与转换、空间的尺度转换两方面的设计策略。论文在科技博物馆的形象塑造问题上也做出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探讨,结合大量实例,根据科技博物馆的文化属性、城市属性和展示内容所要求的形象属性提出了深层隐喻、抽象构成、高技展示三方面的设计手法,以期能够在科技博物馆的形象塑造上提出切实可用的指导方法。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1章 绪论 10-2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0-13 1.1.1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状况 10-11 1.1.2 科技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11-13 1.1.3 研究现状 13 1.2 课题研究范围 13-17 1.2.1 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14-15 1.2.2 科技博物馆的定义与构成模式 15-17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19 1.3.1 研究目的 17-18 1.3.2 研究意义 18-19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19-21 1.4.1 研究方法 19-20 1.4.2 研究框架 20-21 第2章 科技博物馆基本解析 21-40 2.1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1-29 2.1.1 科技博物馆的诞生 21-22 2.1.2 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阶段 22-24 2.1.3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 24-26 2.1.4 专业博物馆阶段 26-27 2.1.5 科学与技术中心阶段 27-29 2.2 当代科技博物馆构成模式特色 29-34 2.2.1 综合性科技博物馆 30-31 2.2.2 专门性科技博物馆 31-32 2.2.3 科技中心 32-33 2.2.4 大型科学城 33-34 2.3 科技博物馆的建筑表现特点 34-39 2.3.1 建筑形式契合科技展示主旨 34-35 2.3.2 空间设计体现“寓教于乐”服务主旨 35-37 2.3.3 科技应用与艺术表达相辅相成 37-39 2.4 本章小结 39-40 第3章 科技博物馆空间营建 40-71 3.1 空间布局 40-54 3.1.1 各功能分区的基本组成及面积分配 40-43 3.1.2 动态灵活的陈列空间设计 43-51 3.1.3 情节化的观众服务区设计 51-53 3.1.4 以制作为主的藏品库区设计 53-54 3.2 空间氛围 54-64 3.2.1 博物馆学观念的引入 54-57 3.2.2 关注观众感受的物理元素设计 57-61 3.2.3 以安全舒适为前提的细部设计 61-62 3.2.4 增强动态展示效果的设计手法 62-64 3.3 空间形态 64-70 3.3.1 影响内部空间形态的原因 64-65 3.3.2 维护界面的消解转换 65-68 3.3.3 子母空间的尺度转换 68-70 3.4 本章小结 70-71 第4章 科技博物馆形象塑造 71-94 4.1 形象塑造的深层隐喻 71-79 4.1.1 以环境为主题的文化叙事 72-75 4.1.2 融合多种学科的主题表达 75-77 4.1.3 契合展示内容的象征比拟 77-79 4.2 形象塑造的抽象构成 79-86 4.2.1 几何式的抽象表达 80-82 4.2.2 雕塑式的抽象表达 82-84 4.2.3 信息化的抽象表达 84-86 4.3 形象塑造的高技展示 86-93 4.3.1 实用与表现并重的结构美学 87-90 4.3.2 个性化与节能化的建筑表皮 90-92 4.3.3 精致化与装饰化的细部设计 92-93 4.4 本章小结 93-94 结论 94-95 参考文献 95-9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9-101 致谢 101
|
相似论文
- 材料的地域性因素对建筑的影响,TU-0
-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意蕴的体现,TU-0
- 广西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研究,TU-0
- 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U201.4
- 从符号学视域看网络生态下个体对自我形象的塑造,G206
- 古埃及宗教观念中的阴阳二元论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形象塑造,K411
- 论《党的女儿》中“田玉梅”的艺术形象塑造,J822
- 原创音乐剧《箱子里的人》中邢丽丽的人物形象分析与塑造,J822
- 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3
- 装饰·意蕴·营造,TU-80
- 华北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储能及其经济性分析研究,TU201.5
- 城市居住区农贸市场建筑设计研究,TU247
- 昆明别墅类居住建筑设计分析,TU241.1
- 马术俱乐部设计研究,TU245
- 一种绿色建筑的实践,TU201.5
- 高校生活服务建筑的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4.3
- 历史环境中新建筑设计初探,TU201
- 城中村建筑防灾技术与管理策略研究,TU352
- 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B222
- 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J95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公共建筑 > 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