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 者: 刘毅
导 师: 刘春茂
学 校: 天津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形成模式 变动规律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网络舆情体系 社会热点问题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1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舆情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网络舆情研究则是舆情研究的前沿领域,存在着一系列的研究难点。本文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分四个部分对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基础理论研究、网络舆情信息应用研究、网络舆情信息实证分析和结论。第一部分为网络舆情信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基本问题研究和核心问题研究。在基本问题部分,文章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一、网络舆情及相关概念。在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舆情、舆情信息和网络舆情等概念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并且对舆情、舆论和民意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分别为网民、公共事务、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强度、质和量。虽然文章没有对以上构成要素展开进行论述,但是网民和网络舆情空间等构成要素,都是网络舆情研究中复杂且重要的研究内容。第三、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包括自由性和可控性、即时性和交互性、隐匿性和外显性、情绪化和非理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个性化和群体极性化。第四、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Email、Newsgroup、IM、BBS、Blog、Wiki、Podcasting、以及其他流行的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等。第五、网络舆情的主要存在形态,主要包括网络言论和网络行为。在核心问题研究部分,主要对舆情的形成和变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笔者分析了舆情形成和变动的哲学基础问题,从舆情形成和变动的客观因素、实践因素、认识论因素等方面试图为舆情理论研究寻找哲学上的依据;其次,文章提出了舆情形成的若干模式,分别是突发模式、渐进模式、人际模式、群体模式、“公众—媒介—政府”模式、线性模式和动力模式,从多个视角对舆情形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再次,抽象出舆情变动的四大规律,即涨落律、序变律、冲突律和衰变律,揭示了舆情形成和变动过程中最一般的规律。第二部分为网络舆情信息应用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应用研究是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着力对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第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程序研究。该部分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生命周期,并对其中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的主体部分进行了详细描述。第二、对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搜索引擎、网络调查、RSS、WEB信息采集技术等。第三、对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抽象分析、比较分析、分析与综合、相关分析、内容分析法、WEB数据挖掘技术等。第三部分为网络舆情信息实证研究。该部分选择了“王忠明事件”、“911事件”、“宝马案事件”和“杨振宁学术报告事件”等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它们分别为来自BBS、Blog和新闻跟帖。经过对四个案例的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公共事务所包含的刺激性信息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刺激源;第二、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多种舆情形成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网络舆情的变动同样遵守四大规律。第四部分为结论。综合前文的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应该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从形式上看,它是由网络舆情这一核心范畴及其派生的一系列基本和次属范畴、以及范畴引发的一连串的命题按一定的框架构成的逻辑体系;从内容上看,则是沿着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动这条核心路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在对前文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该部分对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进行了构建,并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网络舆情信息应用流程和技术构架,旨在强调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致谢  5-6
Abstract  6-8
内容摘要  8-13
第一章 绪论  13-16
  1.1 网络舆情的研究背景  13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3-14
  1.3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4-15
  1.4 本文的研究定位和目标  15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6
第二章 网络舆情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6-41
  2.1 网络舆情及相关概念  16-22
    2.1.1 舆情概念研究述评  16-17
    2.1.2 对舆情、舆情信息和网络舆情等概念的界定  17-18
    2.1.3 对舆情、舆论和民意的辨析  18-22
  2.2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22-28
    2.2.1 网民  22-23
    2.2.2 公共事务  23-25
    2.2.3 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  25
    2.2.4 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25-28
      1.情绪  26
      2.意愿  26-27
      3.态度  27
      4.意见  27
      5.网络舆情的强度  27-28
      6.网络舆情的质和量  28
  2.3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28-32
    2.3.1 自由性和可控性  29
    2.3.2 交互性与即时性  29-30
    2.3.3 隐匿性与外显性  30
    2.3.4 情绪化和非理性  30-31
    2.3.5 丰富性和多元性  31-32
    2.3.6 个性化和群体极性化  32
  2.4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  32-36
    2.4.1 电子邮件(Email)  32
    2.4.2 新闻组(Newsgroup)  32-33
    2.4.3 即时通讯(IM)  33
    2.4.4 电子公告板(BBS)  33
    2.4.5 博客(Blog)  33-34
    2.4.6 维客(Wiki)  34-35
    2.4.7 播客(Podcasting)  35
    2.4.8 其他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  35-36
  2.5 网络舆情的主要存在形态  36-41
    2.5.1 网络言论  36-38
    2.5.2 网络行为  38-41
第三章 网络舆情核心理论问题研究:舆情的形成与变动  41-55
  3.1 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哲学基础  41-43
    3.1.1 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客观因素  41-42
    3.1.2 舆情形成和变动的实践因素  42
    3.1.3 舆情形成与变动的认识论因素  42-43
  3.2 舆情形成的主要模式  43-49
    3.2.1 渐进模式和突发模式  43-44
    3.2.2 人际模式、群体模式和“公众—媒介—政府”模式  44-46
    3.2.3 “线性模式”和“动力模式”  46-49
  3.3 舆情变动规律  49-55
    3.3.1 舆情的涨落规律  49-50
    3.3.2 舆情的序变规律  50-51
    3.3.3 舆情的冲突规律  51-52
    3.3.4 舆情的衰变规律  52-55
第四章 网络舆情应用研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55-75
  4.1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  55-64
    4.1.1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  55-57
    4.1.2 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  57-60
    4.1.3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送与反馈  60-62
    4.1.4 网络舆情信息预警  62-64
  4.2 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64-68
    4.2.1 搜索引擎  64-65
    4.2.2 网络调查  65
    4.2.3 RSS  65-66
    4.2.4 Web信息采集技术  66-68
  4.3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68-75
    4.3.1 抽象分析  68-69
    4.3.2 比较分析  69-70
    4.3.3 分析与综合  70
    4.3.4 相关分析  70-71
    4.3.5 内容分析法  71-73
    4.3.6 Web挖掘技术  73-75
第五章 网络舆情信息案例分析  75-90
  5.1 案例分析一:关于“王明忠事件”的BSB议题变动分析  75-76
  5.2 案例分析二:“9·11”与网民态度  76-77
  5.3 “宝马案”与网络上的公众表达  77
  5.3 案例分析三:“宝马案”与网络上的公众表达  77-78
  5.4 案例分析四:“杨振宁学术报告事件”的网民舆情反应  78-87
  5.5 小结  87-90
第六章 总结:对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思考  90-93
参考文献  93-97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97-98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2.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G206
  3.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G206
  4. 社会焦点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G206
  5.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行为研究,G206
  6.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G206
  7. 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G206
  8. 依兰地区黑龙江变质杂岩的岩石学研究及其岩相古地理意义,P588.3
  9. 网络舆情的伦理研究,G206
  10. 语言文字网络舆情基础资源建设研究,H08
  11. 汉字简繁之争的网络舆情研究,H124
  12. 我国网络舆情的政府管理研究,G206
  13. 网络舆情与政府电子治理研究,D630
  14. 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G712
  15. 虚拟世界的意见集合,G206
  16. 网络口碑传播对企业形象影响的研究,G206
  17. 负面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G206
  18.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G206
  19. 网络舆情数据获取与话题分析技术研究,TP393.09
  20. 网络舆情话题情感倾向性分析技术研究,TP393.09
  21. 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与群体行为分析,F4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