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与日本民族精神比较研究

作 者: 金化
导 师: 李光玉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差异性分析 启示
分类号: D64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不管在学术界还是社会上都掀起了一阵研究大国崛起、探讨民族劣根性热。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当代中国民族精神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现时代,中国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构建新型的现代的中国民族精神,这样一种新时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构建应该基于对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扬弃和对其他国家民族精神中优秀部分的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师夷长技,构建适合于中华民族自己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民族精神。本论文以民族精神作为切入点,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中国民族精神和日本民族精神为对象,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各方面,用新的视阈与思路跨学科的对中国和日本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各自民族国民性格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对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明确而系统的概念。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中清晰的了解自己民族精神的优势和不足,并有的放矢的对其他民族中的优秀内容加以借鉴和吸收,我们才能超越文化交流中的围城现象,从而对中华民族产生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归属感,这对构建和弘扬新时代中国民族精神是很有裨益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1 绪言  7-14
  1.1 问题的提出  7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7-9
  1.3 文献综述  9-12
  1.4 主要研究内容  12-14
2 民族精神概念论析  14-22
  2.1 民族精神概念的历史考察  14-18
    2.1.1 西方学者对于民族精神的主要界说  15-17
    2.1.2 中国学者对于民族精神的主要思考  17-18
  2.2 民族精神的内涵  18-20
  2.3 民族精神的功能  20-22
3 多角度解析中国与日本民族精神的成因  22-29
  3.1 日本民族精神的成因  22-26
    3.1.1 从民族生存基础的角度分析  22-24
    3.1.2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分析  24-25
    3.1.3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25-26
  3.2 中国民族精神的成因  26-29
4 中国与日本民族精神差异性分析  29-40
  4.1 日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29-32
  4.2 中国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32-34
  4.3 中国与日本民族精神差异性分析  34-40
5 日本民族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40-46
  5.1 日本民族精神对构建新时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启示  40-42
  5.2 日本民族精神的局限性  42-44
    5.2.1 当今日本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42-43
    5.2.2 日本民族精神的局限性  43-44
  5.3 传统中国民族精神的机遇  44-46
结束语  46-47
注释  47-50
致谢  50-51
参考文献  51-53

相似论文

  1.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3.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4. 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319
  5. 全闽师范学堂与清末福建师范教育,G659.29
  6.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及启示,X196
  7.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8.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论,D64
  9.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10. 传统文明的转变,B03
  11.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F091.93
  13.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14. 美国社区学院师生关系及其启示,G648.6
  15. 我国企业教育改革历程对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启示,F279.2
  16. 法国成人学习权利保障策略研究,G720
  17. 韩国终身教育法制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G729.1
  18. 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研究,G222
  19. 美国老年教育发展及启示,G777
  20. 论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D231
  21. 陕西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小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S941.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