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液APC活性、TF、ATⅢ、PAI-1水平变化及其与前DIC相关性研究

作 者: 赖军
导 师: 黄显凯
学 校: 第三军医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组织因子(TF) 抗凝血酶Ⅲ(ATⅢ) 活化蛋白C活性(APC%) 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剂-1(PAI-1) 前DIC(Pre-DIC)
分类号: R55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严重创伤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常危及患者生命。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人们对DIC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采取了相应的各种治疗措施试图降低DIC患者的死亡率,然而,临床上DIC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如能对DIC作出早期预测,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从而对防止或减少DIC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血浆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ATIII)、活化蛋白C活性(APC%)、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剂-1(PAI-1)水平的变化,以及其与前DIC的相关性,从而为创伤后DIC的早期预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大坪医院创伤科及ICU病房住院的44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伤后24小时内入院,采集其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检验。所有患者既往无血液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和家族史。将全部44例创伤患者按损伤程度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同时根据是否并发前DIC,分为前DIC组16例、其余28例未发生前DIC。正常对照组于体检时1、3、6天空腹采外周静脉血1次,创伤组于伤后第1、3、6天空腹采外周静脉血,血浆则立即以2500g的离心力离心15分钟后取上清夜贮存于-80℃冰箱中,血清则静置2小时后以2500g的离心力离心15分钟后取上清夜贮存于-80℃冰箱中。待标本收集完成后予以集中检测。血浆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剂(PAI-1)浓度均采用Sandwich ELISA方法定量测定,仪器为上海金桥Mk3型酶标仪;APC活性、ATIII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仪器为意大利ACL-Aclance全自动分析仪。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轻伤组和重伤组TF水平在伤后1、3、6d明显升高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伤后第1~3d升高非常明显,但第3~6d上升明显减缓,重伤组在伤后1、3、6d各时相点均高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和非前DIC组血浆TF水平在伤后1、3d均明显升高(P<0.01),3~6d上升明显减缓,前DIC组在伤后1、3、6d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非前DIC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ATIII水平在伤后1、3、6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伤组在伤后1d略低于轻伤组,伤后3、6d均明显低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和非前DIC组血清ATIII水平在伤后1、3、6d均明显降低(P<0.01),前DIC组在伤后3~6d下降减缓,但在伤后1、3、6d均明显低于非DIC组(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清APC%在伤后1、3、6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重伤组在伤后1、3、6d均低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和非前DIC组APC%水平在伤后1、3、6d均明显升高,并且前DIC组在伤后1、3、6d均明显高于非前DIC组(P<0.01)。4.轻伤组和重伤组PAI-1水平仅在伤后1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伤组PAI-1水平在伤后第1天明显高于轻伤组(P<0.05),但第3~6d轻重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水平接近;前DIC组和非前DIC组PAI-1值在伤后1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第1~3d均明显下降(P<0.05),在3~6d又略有所升高;非前DIC组在伤后第1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然后明显下降接近正常组;前DIC组伤后3、6d均明显低于第1d(P<0.05)。5.伤后TF、APC%水平与前DIC的发生成明显的正相关性,伤后ATIII水平与前DIC的发生与否成明显的负相关,PAI-1水平变化与前DI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创伤患者伤后血浆TF水平进行性升高,前DIC组血浆TF水平在伤后明显高于非前DIC组,且其水平变化与前DIC发生与否呈明显的正相关,表明测定急性期TF水平变化可能对预测创伤后DIC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创伤患者伤后血浆ATIII水平呈持续下降,且重伤组ATIII水平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低于轻伤组。前DIC组在伤后明显低于非前DIC组,并且ATIII水平与伤后前DIC发生呈明显的负相关,表明ATIII水平的持续降低对DIC早期的预测具有临床价值。3.创伤患者伤后血清APC%水平明显升高,且重伤组在伤后明显高于轻伤组。前DIC组和非前DIC组血清APC%水平在伤后均明显升高,并且前DIC组明显高于非前DIC组。APC%水平变化与前DIC发生呈明显的正相关。提示检测血清APC%水平变化对DIC早期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4-5
英文摘要  5-8
中文摘要  8-10
论文正文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液APC 活性、TF、ATIII、PAI-1 水平变化及其与前DIC 相关性研究  10-36
  前言  10-11
  材料与方法  11-15
  结果  15-24
  讨论  24-29
  结论  29-30
  致谢  30-31
  参考文献  31-36
文献综述一 凝血功能障碍在创伤病理生理中的作用  36-48
  参考文献  44-48
文献综述二 前DIC 诊断的相关分子标记  48-57
  参考文献  53-57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57

相似论文

  1. 早期复苏阶段全身CT检查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R641
  2.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在严重多发伤伤情及预后评估应用的分析,R641
  3. 血浆内皮素、组织因子及D-二聚体对AP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R576
  4. TF-VIIa活化PAR2促进SW620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探讨,R735.35
  5. 骨科损害控制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附60例报告),R683
  6. 严重多发伤患者iFABP、LPS、PCT和pHi水平变化及其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R641
  7. 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SP-A、CRP水平变化与ARDS的关系研究,R641
  8. 抗—人抗凝血酶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R392-33
  9. 出凝血功能改变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714.2
  10. 中国静脉血栓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凝蛋白缺陷的研究,R543.6
  11. 过敏性紫癜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R554.6
  12. 凝血因子Ⅷ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R554.1
  1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发病机制的研究,R554.6
  14. 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的筛选及分析探讨,R554.1
  15. 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554.6
  16. 骨髓穿刺检查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R554.6
  17.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R554.6
  18. 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症家系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R554
  19. 258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R554.6
  20. 23例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R554.6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关系的探讨,R55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 血液疾病 > 出血性疾病 >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