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揭示人工培育的铜藻幼苗对胁迫温度、光照、和盐度的反应

作 者: 张玉荣
导 师: 于子山;逄少军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温度 光照强度 盐度 铜藻 叶绿素荧光产量
分类号: Q945.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是以光合作用理论为基础、利用叶绿素荧光作为天然探针,进行探测和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生理状况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因子对其细微影响的新型活体测定和诊断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对细胞无损伤的优点,是研究光合作用的良好探针。目前,国内外对植物体内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2008年,以全人工条件下培育的潮下带褐藻铜藻幼苗(主茎0.3 cm)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仪(Mini PAM, Walz, Germany),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变化,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盐度胁迫条件下幼苗光合作用的表现。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本实验条件下,短时间35℃的高温会明显不可逆转的破坏铜藻幼苗光合系统,铜藻幼苗生长的温度上限为28℃,最适生长温度是22~24℃。35℃胁迫1h铜藻的Fv/Fm降到对照的63%,经24h恢复仅为4.96%,个别参数甚至降到0,原本黄褐色的叶片明显萎焉苍白,个别叶片甚至脱落。十天内经28℃处理铜藻幼苗的Fv/Fm虽然下降不明显,但叶片明显萎缩,28℃处理组生长速度仅为0.83 d-1,30℃处理组生长速度呈负值(-0.88 d-1)。22、24和26℃处理10天的幼苗的鲜重增长速度为4.53,5.99和2.59% d-1,叶长长度增长的速度为2.32,2.04和0.52% d-1(2)Fm′随光强增加而降低,最高光强320μmol photons m-2s-1,Fm′最低降到0.4左右。随着光强降低,Fm′逐渐恢复,最终可以恢复到对照水平。将铜藻幼苗暴露在室外水箱中仅1 h,Fv/Fm就降到0.36,随着光强和紫外强度的增强,Fv/Fm急剧下降,最高光合作用有效光强1490μmol photons m-2s-1和最高紫外光4720μw cm-2时降到0.11,仅为同一时间室内对照水箱的15%左右,随着光强和紫外光的降低稍有回升。经过24 h室内恢复后,处理1 h幼苗的Fv/Fm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超过1 h处理幼苗的Fv/Fm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幼苗叶片明显萎焉。(3)渗透压的改变对铜藻的影响不大。9-60‰盐度处理6h、以及在自来水中处理1h都不会对幼苗的Fv/Fm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盐度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虽然幼苗的Fv/Fm的明显降低,24 h恢复后,即使在60‰处理6 h的Fv/Fm也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盐度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的Fv/Fm均呈下降趋势。自来水处理0.5, 1, 3和6 h的Fv/Fm分别为对照组的95.77%, 78.38%, 50.00%和36.49%,经24 h恢复后藻体的Fv/Fm分别为对照组的97.18%, 76.71%, 44.44%和28.38%。在这项研究中,铜藻幼苗最适生长温度为22~24℃,这个结果符合自然种群幼苗出现时间基本在夏季早期的观察。由于铜藻的商业化栽培或者大规模重建铜藻藻场还没有实现,相关研究基本是空白,这项研究的结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另外,附生杂藻的去除是海藻人工栽培过程中一大难题。附生杂藻同要培养的海藻竞争生存空间、营养和光照。在铜藻人工苗种的人工培育过程中,根据本项研究可以采用自来水短暂浸泡的方法来有效地消除一些对渗透压敏感的杂藻种类,如石莼属(Ulva spp.)、多管藻属(Polysiphonia spp.)和水云属(Ectocarpus spp.)和浒苔属(Enteromorpha spp.)中的种类。虽然叶绿素动力学参数不能给出环境胁迫对海藻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影响,但是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以快速、简便、灵敏、以及对受测试的藻体无损伤得探测出海藻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后所处的生理状态。可以预测,这种技术将被广泛地使用在在海藻人工栽培的研究中。本论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006AA10A412, 2006AA10A4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596, 30471327);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课题(2006DKA30470-017)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前言  12-14
1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海藻环境胁迫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14-24
  1.1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定义、原理、特征、诱导和应用范围  14-19
    1.1.1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定义、特征和原理  14-15
    1.1.2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原理  15-17
    1.1.3 叶绿素荧光的诱导和常用参数  17-19
    1.1.4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应用范围  19
  1.2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海藻环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9-23
    1.2.1 温度胁迫对海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9-20
    1.2.2 光胁迫对海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0-22
    1.2.3 盐胁迫对海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2-23
  1.3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发展前景  23-24
2 温度胁迫对铜藻幼苗光系统Ⅱ最大叶绿素荧光产量(Fv/Fm)的影响  24-34
  2.1 实验材料  24-25
    2.1.1 在室内80LPP 水箱内培养藻体繁殖和幼苗早期生长  25
    2.1.2 在室内跑到水箱内将幼苗培养到成体  25
  2.2 实验设计  25-27
    2.2.1 温度实验一  25-26
    2.2.2 温度实验二  26
    2.2.3 温度实验三  26
    2.2.4 实验方法  26-27
  2.3 实验结果  27-31
    2.3.1 温度实验一  27
    2.3.2 温度实验二  27-29
    2.3.3 温度实验三  29-31
  2.4 讨论  31-33
  2.5 结论  33-34
3. 光胁迫对铜藻幼苗叶绿素荧光产量的影响  34-46
  3.1 室内消减太阳光(太阳光的7096,不含紫外线)对铜藻幼苗即时荧光产量(Fm′)的影响的影响  34-40
    3.1.1 实验材料  34
    3.1.2 实验设计  34-35
    3.1.3 实验结果  35-40
  3.2 室外光胁迫对铜藻幼苗光系统Ⅱ最大叶绿素荧光产量(Fv/Fm)的影响  40-42
    3.2.1 实验材料  40
    3.2.2 实验设计  40
    3.2.3 实验结果  40-42
  3.3 讨论  42-44
  3.4 结论  44-46
4 铜藻幼苗在盐度胁迫下光系统Ⅱ最大叶绿素荧光产量(Fv/Fm)的变化  46-51
  4.1 实验材料  46-47
  4.2 实验设计  47
    4.2.1 低盐胁迫  47
    4.2.2 高盐胁迫  47
    4.2.3 实验方法  47
  4.3 实验结果  47-49
    4.3.1 低盐胁迫  47-48
    4.3.2 高盐胁迫  48-49
  4.4 讨论  49-50
  4.5 结论  50-51
5 总结  51-52
参考文献  52-60
致谢  60-61
个人简历  61
发表的学术论文  61

相似论文

  1.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2. 基于温度变化的润滑脂对接触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TH117.22
  3.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技术研究,TH811
  4. 基于多光谱法的爆炸火焰测温系统的研制,TH811
  5.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6.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与分缝设计研究,TV642.2
  7. 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TV642.4
  8. 喷管羽流温度场测量系统的研制,V434
  9.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内流动过程数值分析,TM911.4
  10.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11. 交联电缆生产线电控系统的研制,TP273.5
  12. 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13. 高性能恒温晶体振荡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N752
  14.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15.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16. 堆石混凝土综合性能试验与温度应力研究,TU528
  17. 远海梭子蟹及其软壳蟹、抱卵蟹的保存与运输研究,S968.252
  18. 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对三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Q945
  19. 电极和电解质对H2O2开路电位的影响研究,TM911.4
  20. 二斑叶螨体内噬菌体WO、Wolbachia和寄主三者关系的研究,S433.7
  21. 罗非鱼死鱼厌氧发酵处理技术研究,TS254.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协迫生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