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斑叶螨体内噬菌体WO、Wolbachia和寄主三者关系的研究

作 者: 陆明红
导 师: 洪晓月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二斑叶螨(红色型) Wolbachia 噬菌体WO 温度 日龄 Cardinium
分类号: S43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Wolbachia是母系遗传的胞内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分布,能够调控宿主的生殖方式,包括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 CI),诱导产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inducing, PI),诱导雌性化(feminization)和杀雄(male-killing)。其中,最常见的是CI,即在同一物种里,感染Wolbachia的雄虫与未感染Wolbachia的雌虫交配(unidirectional CI,单向胞质不亲和)或者感染不同株系Wolbachia的雌雄个体交配(bidirectional CI,双向胞质不亲和),结果往往表现为后代胚死亡和/或性比偏重雄性。在研究Wolbachia引起的生殖异常的机理时,发现在Wolbachia基因组上的自由移动因子的数目非常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已证明Wolbachia内存在噬菌体,被命名为WO,并认为噬菌体WO可能是Wolbachia进行遗传调控的一种潜在的转化工具。通过建立系统发育树,发现噬菌体WO与生殖异常现象之间没有系统进化上的一致性,说明WO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寄主的生殖异常现象。后来,许多研究证明,噬菌体WO密度与Wolbachia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且Wolbachia密度与CI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了“噬菌体密度模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模型的普遍性开始遭到质疑。在受到外界条件的刺激下,噬菌体WO可能会转变生活史或者编码一些对Wolbachia或者寄主有辅助作用的蛋白质。这些外界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昆虫寄主的日龄、昆虫寄主的基因型以及同个个体内的其它共生菌等。本研究检测并分析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红色型)20个地理种群中的噬菌体WO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并从温度、日龄、同个个体内的另一种共生菌Cardinium这三个外界影响因子的角度研究分析二斑叶螨、Wolbachia和噬菌体WO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20个地理种群中所有的种群都感染Wolbachia,但只有30%(6/20)种群的Wolbachia携带噬菌体WO。进一步对携带噬菌体WO的6个地理种群感染的Wolbachia的wsp基因和噬菌体WO的orf7基因进行测序并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共有四种不同的wsp基因序列,分别属于B组Wolbachia的Con和Ori亚组;两种不同的orfZ基因序列相差16 bp,分别为WOwUrt1 (HM623911)和WOwUrt2 (HM623912).Wolbachia和噬菌体WO之间没有协同进化的对应关系,而且两种Wolbachia被同一种噬菌体WO所侵染,由此我们推断,在感染二斑叶螨的Wolbachia中可能存在噬菌体WO的水平转移。同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orf7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两种噬菌体WO在进化系统中的地位都属于第Ⅱ组,为进一步研究Wolbachia和噬菌体WO之间的相互关系打下坚实基础。2.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19℃,22℃,25℃,28℃和31℃),研究噬菌体WO的量、Wolbachia的量、寄主表现的CI强度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动态关系。本研究选取感染不同Wolbachia株系但携带同一噬菌体的二斑叶螨(江苏镇江种群(ZJ)和山西运城种群(YC))作为供试材料,结果表明:极端温度可能将原本为溶源性的噬菌体转化为裂解性的噬菌体,间接改变了三者之间的关系。3.通过观察8个不同日龄雄螨体内的Wolbachia和噬菌体WO量,研究日龄对Wolbachia和噬菌体WO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斑叶螨雄螨体内的Wolbachia和噬菌体WO都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长,当噬菌体WO增长到一定值(1.4×105,不同寄主的值不同)时会转化为裂解性的噬菌体,并表现为与Wolbachia的量呈负相关关系。4.通过定量PCR检测二斑叶螨江苏镇江种群的双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品系(W+C+)和单感染Wolbachia品系(W+C-)中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量,研究Cardinium对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ardinium对Wolbachia和噬菌体WO量的影响可能与性别相关。雌螨中的Cardinium促进Wolbachia和噬菌体WO量的增长,雄螨中的Cardinium却通过促进噬菌体WO量的增长从而减少Wolbachia的量。

全文目录


摘要  7-9ABSTRACT  9-11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31  1 Wolbachia的研究进展  11-21    1.1 Wolbachia的分布与系统分化  11-14    1.2 Wolbachia的传播特性  14-15    1.3 Wolbachia的基因组  15-16    1.4 Wolbachia对宿主生殖活动的调控  16-20    1.5 Wolbachia的应用前景  20-21  2 噬菌体WO的研究进展  21-25    2.1 噬菌体WO的形态与分布  21-23    2.2 噬菌体WO的多样性  23    2.3 噬菌体WO的传播特性  23-24    2.4 噬菌体WO的基因组  24-25    2.5 噬菌体WO的生活史  25  3 Wolbachia、WO及寄主三者关系的研究进展  25-28    3.1 Wolbachia和CI的关系  25-26    3.2 噬菌体WO与Wolbachia的关系  26-28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共生菌研究领域的应用  28-31    4.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发展  28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  28-29    4.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方法  29-30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上的应用  30-31第二章 二斑叶螨中Wolbachia和噬菌体WO协同进化关系的研究  31-43  1 材料与方法  32-38    1.1 供试材料  32    1.2 二斑叶螨总DNA的提取  32-35    1.3 PCR扩增  35    1.4 PCR产物纯化  35-36    1.5 连接反应和转化  36-37    1.6 质粒的提取  37-38    1.7 测序  38    1.8 序列分析  38  2 结果  38-42    2.1 Wolbachia和噬菌体WO在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中的感染情况  38-39    2.2 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协同进化关系  39-40    2.3 噬菌体WO的系统发育分析  40-42  3 讨论  42-43第三章 温度对噬菌体WO、Wolbachia和寄主三者关系影响的研究  43-57  1 材料与方法  44-48    1.1 供试材料  44    1.2 感染噬菌体WO的品系的筛选  44    1.3 二斑叶螨总DNA的提取  44-45    1.4 标准曲线的制定  45-47    1.5 温度对WO、Wolbachia和寄主三者关系的影响  47-48  2 实验结果  48-55    2.1 标准曲线的制定  48-49    2.2 温度对二斑叶螨江苏镇江种群中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影响  49-52    2.3 温度对二斑叶螨山西运城种群中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影响  52-54    2.4 Wolbachia和噬菌体WO量的变化对CI强度的影响  54-55  3 讨论  55-57第四章 日龄对雄螨体内Wolbachia和噬菌体WO影响的研究  57-63  1 料与方法  58-59    1.1 供试材料  58    1.2 感染噬菌体WO的品系的筛选  58    1.3 二斑叶螨雄螨总DNA的提取  58    1.4 标准曲线的制定  58    1.5 不同日龄雄螨体内Wolbachia和噬菌体WO量的测定  58-59  2 实验结果  59-60    2.1 不同日龄的二斑叶螨江苏镇江种群中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量  59-60    2.2 不同日龄的二斑叶螨山西运城种群中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量  60  3 讨论  60-63第五章 Cardinium对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影响的研究  63-69  1 材料与方法  64-65    1.1 供试材料  64    1.2 感染噬菌体WO的品系的筛选  64    1.3 二斑叶螨总DNA的提取  64    1.4 标准曲线的制定  64-65    1.5 Cardinium对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量的影响  65  2 实验结果  65-67    2.1 Cardinium对Wolbachia和噬菌体WO的量的影响  65-67  3 讨论  67-69全文总结  69-71参考文献  71-83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83-85致谢  85

相似论文

  1.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2. 基于温度变化的润滑脂对接触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TH117.22
  3.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技术研究,TH811
  4.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5.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与分缝设计研究,TV642.2
  6. 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TV642.4
  7.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内流动过程数值分析,TM911.4
  8. 交联电缆生产线电控系统的研制,TP273.5
  9. 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10. 高性能恒温晶体振荡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N752
  11.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12.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13. 远海梭子蟹及其软壳蟹、抱卵蟹的保存与运输研究,S968.252
  14. 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对三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Q945
  15. 罗非鱼死鱼厌氧发酵处理技术研究,TS254.4
  16.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17. 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对拟穴青蟹蜕壳的影响,S917.4
  18. 无铅玻璃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1.6
  19. 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S511
  20. 极端温度对佛手光合生理,抗氧化酶系及ROS的影响,Q945.7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 蜱螨目害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