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关系研究

作 者: 焦亭
导 师: 高峰强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过程哲学 中国传统心理文化 契合 差异
分类号: B8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8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方兴未艾的过程哲学是当今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之一,其创始人怀特海曾明确声称与西方思想相比,他的过程哲学更贴近东方,特别是中国人的思维,因为中国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关系的和过程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过程哲学是与其本土思维最为接近的西方学术流派;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传统心理文化是过程哲学的古代先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过程思想家都对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经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这两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生不息”的过程观;“和谐共生”的和谐观。儒道佛三家都把人的心灵、社会、宇(上下四方)宙(古往今来)及世界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联系的大系统,都努力寻求使万物成为有机整体的普遍统一性,最后殊途同归,都归之于“道”,即使万物成为有机整体的某种普遍统一性和一般规律性。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的这种整体观或说有机联系观与怀特海的宇宙有机论是相通的。怀特海反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思维模式,认为“事件”是世界的基本要素,事件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包涵形成综合的统一体,即有机体。小至原子、分子,大到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过程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有机体构成的,但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机体,而是一个活动的结构。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整个宇宙就是一种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而不是一种稳定的形态学意义上的宇宙。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与怀特海的哲学一样,都认为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变化是普遍的、没有终极的,宇宙是一个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生成流变、创造自新的过程。怀特海以有机过程的宇宙观代替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把环境、资源、人类视为一个彼此相互关联的生命共同体,即生态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人与自然是共生共长的伙伴关系。这种和谐共生的精神在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里也得到了独特的诠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当然,由于产生背景和关注视角的差异,这两种思想也存在着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庸与冒险;无为与创造;磨难与享受。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与之相对的是,过程哲学非常崇尚冒险,因为宇宙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都必须有冒险。这里主要是指观念的冒险,是某些先进观念在加速人类文明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对新的完美的追求。”道家的“无为”思想带有消极避世、虚无主义色彩,看不到人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有为”一面,不包括竞争意识,既不鼓励人们为改善个人境遇而奋斗,也不倡导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与之相对的是,怀特海的哲学是创造性的哲学,他所推崇的是好奇心和新颖性。其实,整个过程哲学就蕴涵着对创造性的推崇,在怀特海眼中,所谓“过程”并非什么周而复始的圆圈运动,而是“新奇的演进”。佛教思想是关于苦难的思想,整个修行无疑是以戒为师、自我磨练、自我斗争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艰辛。与之相对的是,过程哲学认为“享受”这个语词比“过程”更富有启发,而且过程的所有单位(无论是在人的层次上,还是在电子的层次上)都是以享受为特征的,都有着某种主观直接性,都具有内在的价值。总之,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一种后现代的语境中,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理文化跨时空的相遇和交融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深入开展过程哲学的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创新研究以及心理学的整合与本土化发展,并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存在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不和谐的问题,这对于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方略的意义和作用更为重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1 引言  9-16
  1.1 过程哲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研究现状  11-14
  1.2 中国传统心理文化及其研究现状  14-16
2 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  16-20
  2.1 过程哲学的本体论  17-18
    2.1.1 世界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构成的整体  17
    2.1.2 有机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过程  17-18
  2.2 过程哲学的价值论  18-19
  2.3 过程哲学的生态观  19-20
3 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的要义  20-23
  3.1 儒家的心理思想  20-21
  3.2 道家的心理思想  21-22
  3.3 佛教的心理思想  22-23
4 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与过程哲学之契合  23-31
  4.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4-25
  4.2 “生生不息”的过程观  25-27
  4.3 “和谐共生”的和谐观  27-31
    4.3.1 人与人的和谐  27-29
    4.3.2 人与自然的和谐  29-30
    4.3.3 人与自我的和谐  30-31
5 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与过程哲学之分歧  31-33
  5.1 儒家心理思想与过程哲学的分歧:中庸与冒险  31-32
  5.2 道家心理思想与过程哲学的分歧:无为与创造  32-33
  5.3 佛教心理思想与过程哲学的分歧:磨难与享受  33
6 研究意义  33-37
  6.1 理论意义  33-35
    6.1.1 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33-34
    6.1.2 心理学的本土化  34-35
  6.2 实践意义  35-37
    6.2.1 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  35-36
    6.2.2 构建和谐社会  36-37
7 结语  37-39
注释  39-42
参考文献  42-4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3-44
致谢  44-45

相似论文

  1.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3.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4.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5.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6.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7.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8.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10.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11. 抗倒伏油菜根、茎解剖结构及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S565.4
  12.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3.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4. 棉纤维起始发育优势基因表达谱和三个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S562
  15.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16. 水稻叶色敏感基因型筛选及其对氮素响应的生理机制,S511
  17. 萝卜镉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S631.1
  18.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19. 猪链球菌2型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S858.91
  20.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G633.41
  21.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