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作 者: 崔宏春
导 师: 江用文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茶学
关键词: 茶多糖 含量 测定方法 单糖组成 标准曲线 干扰因素 前处理
分类号: S57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34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茶多糖因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青睐,为弥补其含量测定方法的不足,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首先从低档绿茶中提取纯化得到精制TPS,经纤维素DEAE-52柱层析纯化得到茶多糖的三个组分0-Ⅰ-DEAE、0.25-Ⅱ-DEAE、0.4-Ⅲ-DEAE,选择高纯度组分0.25-Ⅱ-DEAE,再经Sephacryl-400柱层析纯化,并对其纯度进行检测,得出其为均一组分。选定精制TPS、0.25-Ⅱ-DEAE和0.25-Ⅱ-DEAE-400作为分析茶多糖单糖组成和蒽酮比色法最大吸收波长的标准品,PMP衍生后液相分析结果表明,精制TPS、0.25-Ⅱ-DEAE和0.25-Ⅱ-DEAE-400单糖中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摩尔含量最高,蒽酮比色法460nm~700nm扫描表明茶多糖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70nm。因此选定摩尔比为半乳糖:阿拉伯糖=1:1的混合糖作为对照品,670nm作为测定茶多糖含量的最大吸收波长。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实验得出茶多糖含量测定中蒽酮比色法的最佳测定条件为:显色剂用量2.0g/L,沸水浴5min,冰水冷却40min。以半乳糖:阿拉伯糖=1:1(摩尔比)作对照品,以显色剂用量为2.0g/L、沸水浴5min及检测波长670nm为测定条件,绘制的茶多糖标准曲线为Y=0.2043X+0.0028,线性范围为20ug/mL~200ug/mL,R2=0.9924(Y为浓度,单位mg/mL;X为吸光值)。比较分析茶多酚、色素、蛋白质、氨基酸等干扰因素对茶多糖含量测定的影响,发现多酚和色素干扰性较大,蛋白质和氨基酸干扰性相对较小。针对多酚、蛋白质和氨基酸等杂质的去除,比较了丙酮浸泡、乙醇浸泡和乙酸乙酯浸泡这三者的除杂效果,发现丙酮浸泡对多酚等杂质脱除效果较好。针对多酚残留问题,比较了醇沉和加PVPP络合多酚两者的效果,发现醇沉不仅可以使多糖与多酚分离,而且还可以实现游离单糖与多糖的分离,简化了前处理步骤。虽然PVPP能络合多酚,但经PVPP处理后多酚残留量仍然较高。因此样品前处理步骤为“干茶→粉碎→丙酮浸泡→沸水浸提→过滤→醇沉→离心→定容”。结合上面的测定条件、最大吸收波长670nm以及对照品的选择,建立水溶性茶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在4h内稳定,平均回收率达到96.20%,RSD为1.76%(n=6),检出限为0.0033mg/mL。采用此法测定了18个绿茶茶样的茶多糖含量,得出名优茶中西湖龙井和雁荡毛峰的多糖含量较高达到4.5%左右;龙井系列中多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黄山毛峰特级系列,随着级别的升高,多糖含量降低,一至三级系列,随着级别的升高,多糖含量也升高;龙井43的茶鲜叶中多糖含量约1.35%。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可准确、稳定的应用于绿茶水溶性多糖的含量测定。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4
第一章 绪论  14-23
  1.1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概况  14-16
  1.2 茶多糖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1
    1.2.1 茶多糖的功能及应用前景  16-17
    1.2.2 茶多糖的提取制备及纯度鉴定  17-18
    1.2.3 茶多糖的结构  18-19
    1.2.4 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19-20
    1.2.5 茶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20-21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1-22
  1.4 主要研究内容  22-23
第二章 绿茶水溶性多糖纯品制备和单糖组成分析  23-37
  2.1 材料与方法  23-26
    2.1.1 材料  23
    2.1.2 仪器设备  23
    2.1.3 绿茶水溶性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23-24
    2.1.4 茶多糖纯度检测  24-25
    2.1.5 茶多糖理化性质的检测  25
    2.1.6 茶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25-26
  2.2 结果与分析  26-35
    2.2.1 绿茶水溶性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26-31
    2.2.2 茶多糖理化性质的检测  31-32
    2.2.3 茶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32-35
  2.3 小结  35-37
第三章 绿茶水溶性茶多糖含量测定条件筛选与标准曲线绘制  37-54
  3.1 材料与方法  37-40
    3.1.1 材料  37
    3.1.2 仪器设备  37
    3.1.3 确定测定波长  37
    3.1.4 选择对照品  37-38
    3.1.5 显色剂浓度配比  38
    3.1.6 加热反应时间  38
    3.1.7 冷却时间  38
    3.1.8 正交实验  38-39
    3.1.9 标准曲线绘制  39-40
  3.2 结果与分析  40-52
    3.2.1 确定测定波长  40-43
    3.2.2 选择对照品  43-45
    3.2.3 显色剂浓度配比  45-46
    3.2.4 加热反应时间  46
    3.2.5 冷却时间  46-47
    3.2.6 正交实验  47-48
    3.2.7 标准曲线绘制  48-52
  3.3 小结  52-54
第四章 绿茶水溶多糖含量测定中干扰因素前处理方法研究  54-61
  4.1 材料与方法  54-56
    4.1.1 材料  54
    4.1.2 仪器设备  54
    4.1.3 杂质干扰比较分析实验  54-55
    4.1.4 有机溶剂浸泡比较实验  55
    4.1.5 醇沉与 PVPP 络合比较实验  55-56
  4.2 结果与分析  56-59
    4.2.1 杂质干扰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56-58
    4.2.2 有机溶剂浸泡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58
    4.2.3 醇沉与 PVPP 络合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58-59
  4.3 小结  59-61
第五章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考查与应用  61-67
  5.1 材料与方法  61-62
    5.1.1 材料  61
    5.1.2 仪器设备  61
    5.1.3 建立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61
    5.1.4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考察  61-62
    5.1.5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应用  62
  5.2 结果与分析  62-65
    5.2.1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2
    5.2.2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考查  62-64
    5.2.3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应用  64-65
  5.3 小结  65-67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7-71
  6.1 本文总结  67-69
    6.1.1 制备出绿茶水溶性多糖纯品并明确其单糖组成  67-68
    6.1.2 筛选出测定条件与绘制标准曲线  68
    6.1.3 干扰因素与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68-69
    6.1.4 方法的考察与应用  69
  6.2 展望  69-71
参考文献  71-76
致谢  76-77
作者简历  77

相似论文

  1. 三聚氰胺在罗非鱼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S963
  2. 环境因子对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S685.11
  3.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的初步研究,TQ463
  4.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5. 草莓果实采后腐烂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TS255.4
  6.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7.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S572
  8. 水氮耦合对日光温室标准切花菊‘神马’外观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S682.11
  9. 不同皮色梨品种果袋筛选和套袋对果实品质及糖积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S661.2
  10. 杨梅果实采后腐烂指数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S667.6
  11. 怀地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研究,S435.672
  12. 大豆产量、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S565.1
  13. 幼龄柠条细根现存量和寿命与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关系,S793.3
  14. 能源微藻小球藻的污水培养条件研究,X173
  15. 芜菁药材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R284.1
  16. 利用芦笋老茎栽培姬松茸的研究,S646.15
  17. 磁性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TB383.1
  18. 处置库污泥工程特性测试及其对垃圾堆体稳定性影响评估,X705
  19. 蛋白酶A敲除对工业啤酒酵母生理代谢和发酵的影响,X792
  20. 竹镂舟蛾为害对毛竹次生物质及营养物质的影响,S763.7
  21. 水蜜桃肥水吸收规律及局域根域培肥技术应用研究,S66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饮料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