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叶藻形态学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作 者: 于函
导 师: 马有会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大叶藻 石蜡切片 扫描电镜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分类号: Q9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00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海洋高等沉水植物大叶藻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大叶藻的形态学观察结果:(1)石蜡切片解剖学观察显示,大叶藻叶仅有一层表皮细胞,细胞较小而排列紧密,细胞内分布大量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很大,为大型的薄壁组织,不含叶绿体。叶片内散布着排列十分发达的通气组织。通气组织间分布有叶片维管束。叶表皮细胞与海水接触的细胞壁可见有明显的增厚。(2)大叶藻地下茎的石蜡切片观察可见,茎表皮同样是由一层小而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的,与外界接触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增厚。茎的中心是中央维管束,中央维管束和表皮之间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的薄壁组织,其间规则的分布着通气组织,但不如叶片的发达。(3)从大叶藻根的石蜡切片可以看出,根表皮细胞一层且小,排列紧密,海水接触部分的细胞壁明显增厚。根的中心是维管束。表皮和维管束之间有一层薄壁细胞和发达的通气组织。(4)大叶藻花的解剖结构观察表明,大叶藻花小,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一扁平的肉穗花序上。花的结构简单,雄花仅1枚雄蕊,雄蕊1花药,花药1室、无柄、纵裂,长约5.5-6.5mm,宽约1mm;雌花仅一心皮,有胚珠1颗,柱头2个,子房长约2-2.5mm,柱头长约1-1.5mm。(5)从大叶藻雄蕊和心皮的扫描电镜图片中可以观察到,心皮有两个分叉的柱头,从柱头到胚珠处细胞的细胞壁表面有大量的丝状突起。在柱头的纵切方向,细丝从前一个细胞发出连接到后一个细胞壁上。从柱头与子房的连接处到近子房底部的区域,心皮表面细胞壁上的细丝与周围的细胞都相连。远离柱头端的子房细胞表面没有细丝的分布。雄蕊的细胞表面也没有细丝。大叶藻的花粉为丝状,大小约为1200-2900μm×3.5-9.5μm,花粉丝表面有不规则卷曲。2.大叶藻组织培养实验结果:(1)大叶藻消毒的最佳条件为1%的次氯酸钠处理10分钟。(2)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添加2,4-D浓度为2mg/L,6-BA浓度为1mg/L时愈伤诱导率最高。(3)根、茎、叶三种外植体中,茎诱导愈伤组织率最高。(4)0.5%的活性炭和降低光照强度对培养中出现的褐化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综述  13-21
  1.1 大叶藻生态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6
    1.1.1 大叶藻植物学  13-14
      1.1.1.1 大叶藻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13
      1.1.1.2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  13
      1.1.1.3 大叶藻的繁殖方式  13-14
    1.1.2 大叶藻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4-15
    1.1.3 大叶藻的生态现状及研究进展  15-16
  1.2 大叶藻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  16-20
    1.2.1 种子培养  16-17
    1.2.2 移植培养  17
    1.2.3 组织培养  17-20
      1.2.3.1 组织培养技术在陆生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18
      1.2.3.2 组织培养技术在水生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18-20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21
第二章 大叶藻的形态学研究  21-35
  2.1 大叶藻根、茎、叶的显微结构观察  21-27
    2.1.1 实验材料  21
    2.1.2 实验方法  21-23
      2.1.2.1 材料固定  21
      2.1.2.2 材料脱水、包埋  21
      2.1.2.3 切片、贴片  21-22
      2.1.2.4 染色  22
      2.1.2.5 观察和照相  22-23
    2.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27
      2.1.3.1 叶的显微结构  23-25
      2.1.3.2 茎的显微结构  25-26
      2.1.3.3 根的显微结构  26-27
  2.2 大叶藻花的解剖结构观察  27-28
    2.2.1 实验材料  27
    2.2.2 实验方法  27
    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7-28
  2.3 大叶藻花的超微结构观察  28-32
    2.3.1 实验材料  28-29
    2.3.2 实验方法  29
    2.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9-32
  2.4 讨论  32-34
  2.5 结论  34-35
第三章 大叶藻的组织培养研究  35-50
  3.1 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35-38
    3.1.1 实验材料  35
    3.1.2 实验方法  35-36
      3.1.2.1 实验设计  35
      3.1.2.2 实验程序  35-36
    3.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6-38
  3.2 基本培养基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8-39
    3.2.1 实验材料  38
    3.2.2 实验方法  38-39
      3.2.2.1 实验设计  38
      3.2.2.2 实验程序  38-39
    3.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9
  3.3 激素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9-41
    3.3.1 实验材料  39
    3.3.2 实验方法  39-40
      3.3.2.1 实验设计  39-40
      3.3.2.2 实验程序  40
    3.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0-41
  3.4 激素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43
    3.4.1 实验材料  41
    3.4.2 实验方法  41
      3.4.2.1 实验设计  41
      3.4.2.2 实验程序  41
    3.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1-43
  3.5 诱导培养中的褐化抑制  43-45
    3.5.1 实验材料  43
    3.5.2 实验方法  43-44
      3.5.2.1 活性炭对诱导培养中褐化的抑制  43-44
      3.5.2.2 光照强度对诱导培养中褐化的抑制  44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45
  3.6 分化诱导实验  45-47
    3.6.1 实验材料  45-46
    3.6.2 实验方法  46
      3.6.2.1 实验设计  46
      3.6.2.2 实验程序  46
    3.6.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6-47
  3.7 讨论  47-49
    3.7.1 大叶藻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选择  47-48
    3.7.2 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质量较差的问题  48
    3.7.3 诱导过程中的褐化现象  48-49
  3.8 结论  49-50
参考文献  50-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3.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4.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5.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6.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7.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8.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9.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10.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S663.9
  11. Hybrid Coat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实验研究,R781.2
  12.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13. 滨梅繁殖技术初步研究,S685.99
  14. 豚鼠耳蜗三维重建与基底膜模态数值模拟的研究,R764
  15.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16. 水杨酸与烯效唑对盐胁迫下黑果枸杞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S567.19
  17.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8.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微生物腐蚀研究,TU831.4
  19. 甜高粱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S566.5
  20. 甘蔗离体培养的胚性细胞团诱导与分化研究,S566.1
  21.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形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