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集合住宅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作 者: 吕忠正
导 师: 胡文荟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集合住宅 生态 被动式太阳能 中式 传统 一体化
分类号: TU24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传统民居,不论在建筑文化、建筑空间形态还是在建筑适应性技术等多领域内都存在着大量的建筑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深层挖掘。与此同时,在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整合过程当中,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空间形态正遭受着“技术”所引发的巨大挑战,不可否定的是建筑技术与生态性将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巨大引擎和动力,而在一味的唯技术思想的误导下,生态建筑的成本和绿色技术的推广都遭受了不良之影响。在面对建筑的生态性与地域性双重背景下,当下建筑师们通常抱有2种态度,其一为生态的失语状态,仍然坚守着传统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空间形态,对于“绿色”不相往来;其二是在拥有技术武器的前提后,对于如何将技术整合到建筑空间当中一样的不知所措。面对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新世纪时代的发展,继承优秀的建筑传统文化同发展高新生态技术这两条探索路线不应是矛盾的,将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技术良好的结合,应是当代我国住宅发展和探索的全新策略之一。本课题以此为出发点,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辽南)集合住宅当中的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为例,对于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有机整合作出了自己的探讨。首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渊源以及地域性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集合住宅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进行总结。其次,并对于现代集合住宅和传统民居建筑当中的契合点——“公共服务核”概念给予阐述,从当下“中式住宅”的分析与调研当中,总结其未来发展策略。第三,对于传统居住语境下的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理论内涵进行剖析和总结,并提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技术应用选取原则。最后,在本论文的核心章节中,总结相关个案,并提出自己的一系列建筑设计尝试(相关设计已经取得竞赛奖项、国家基金结题和书籍出版物的收录),以期对集合住宅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一点启发之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1
1 第一章 绪论  11-23
  1.1 研究背景及动因  11-17
    1.1.1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自然环境概况及客观要求  11-14
    1.1.2 当今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现状概述及相关发展战略背景  14-15
    1.1.3 我国当今住房发展现状概述  15-17
  1.2 研究对象  17
  1.3 文章脉络与研究内容  17-18
  1.4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8-19
    1.4.1 理论意义  18
    1.4.2 应用价值  18-19
  1.5 研究方法  19-20
    1.5.1 文献调查法  19
    1.5.2 实际调研法  19
    1.5.3 系统综合法  19-20
    1.5.4 环境行为学分析法  20
    1.5.5 项目实践反馈分析  20
    1.5.6 软件模拟计算  20
  1.6 概念界定  20-21
    1.6.1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20
    1.6.2 "一体化"设计  20
    1.6.3 集合住宅  20-21
    1.6.4 "中式"住宅  21
    1.6.5 生态住宅  21
  1.7 论文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图)  21-23
2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地域本土化的理论发展  23-55
  2.1 "中式"住宅题目的缘起  23-25
    2.1.1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  23
    2.1.2 当代中国建筑问题: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  23-24
    2.1.3 当今建筑消费市场的产业变革与创新需求  24-25
  2.2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设计的历史沿革  25-35
    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25-26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传统民居基本形制的辩证关系  26-27
    2.2.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与局限性概述  27-35
  2.3 "地域性"设计理论及其相关探索实践  35-54
    2.3.1 地域性建筑思想的产生与背景  35-36
    2.3.2 地域性建筑思想理论的发展概况简述  36-45
    2.3.3 国内建筑师在继承传统地域文化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述  45-54
  2.4 本章小结我国建筑现代化道路暨中西文脉交融过程中的本土化进程  54-55
3 第三章 传统地域文化语境下当代我国集合住宅发展策略探析  55-84
  3.1 集合住宅地域化、本土化的发展脉络概述  55-66
    3.1.1 世界集合住宅发展概要  55-59
    3.1.2 集合住宅地域化的相关理论与意义  59-66
  3.2 "中式"住宅建筑同现代居住模式的统一  66-73
    3.2.1 现代集合住宅基本类型特征  68-69
    3.2.2 传统民居基本类型特点  69
    3.2.3 新"中式"住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公共服务核"  69-70
    3.2.4 "菊儿胡同"探索之"公共服务核"模式初体现  70-73
  3.3 当代"中式"住宅建筑项目实例研析  73-82
    3.3.1 城市文脉肌理  73-75
    3.3.2 组团布局规划层面  75-77
    3.3.3 建筑户型类型分类  77-80
    3.3.4 建筑单体组合原则  80
    3.3.5 建筑空间形态  80-81
    3.3.6 建筑细部处理  81-82
  3.4 当今"中式"住宅所面临的局限性  82
    3.4.1 肤浅的传统建筑元素表象的拼贴和重复  82
    3.4.2 对于普通民众居住生活的无视  82
    3.4.3 犬儒式的商业投机  82
  3.5 本章小结——关于"中式"住宅未来发展发略探索  82-84
4 第四章 传统居住语境下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理论内涵  84-103
  4.1 生态住宅的相关背景分析  84-86
    4.1.1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关背景概述  84
    4.1.2 我国新时期住宅建筑生态性政策  84-85
    4.1.3 生态绿色住宅的评价体系标准介绍  85-86
  4.2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当中的生态渊源  86-91
    4.2.1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节能发展概况  87-88
    4.2.2 满族传统民居地域性、气候适应性及"炕居"空间的应用  88-91
  4.3 被动式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内涵  91-99
    4.3.1 关于太阳能与建筑  92-93
    4.3.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应用原理  93-96
    4.3.3 我国集合住宅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空间一体化案例  96-99
  4.4 针对寒冷地区多层集合住宅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选用及其应用原则  99-102
    4.4.1 建筑物朝向因素  99-100
    4.4.2 建筑物单体设计因素  100-101
    4.4.3 集合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因素  101-102
  4.5 本章小结  102-103
5 第五章 基于传统地域性与生态适应性技术一体化设计模式下的个案分析  103-148
  5.1 "中国式居住"的可能性——垂直院宅  103-105
    5.1.1 建筑师王澍  103-104
    5.1.2 钱江时代的中国态度  104-105
  5.2 "中国式居住"的保障性——土楼公舍  105-110
    5.2.1 都市实践  105-106
    5.2.2 城市虚空背景下的土楼计划  106-110
  5.3 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方略  110-114
    5.3.1 "公共服务核"与"N+壹"设计理念  110
    5.3.2 "空间回路"设计手法  110-113
    5.3.3 被动式太阳能双层立面系统——国家技术专利  113-114
  5.4 公共服务核的具体运用——"N+壹"模式  114-127
    5.4.1 项目背景:院落空间形态与现代居住行为模式关联性调研报告  114-125
    5.4.2 公共服务核与"N+壹"模式  125-127
  5.5 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式户型设计——"中和宅"  127-136
    5.5.1 传统文化语境  128-134
    5.5.2 "中和宅"户型设计系列  134-136
  5.6 空间回路+双层表皮——保障型住房设计  136-145
  5.7 基于Ecotect软件的热工计算  145-147
  5.8 本章小结  147-148
6 第六章 结束语及展望  148-149
参考文献  149-153
图片来源  153-161
表格来源  161-162
附录 论文相关科研项目  162-1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63-164
致谢  164-165

相似论文

  1.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4.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5.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6.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F592.7
  7. 人为季节性河流水量恢复的生态补偿研究,X143
  8. 青山湖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其功能评价研究,Q948
  9. 食品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TS201.6
  10.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11. 探析中国网络广告联盟的发展,G206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13.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14.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5. 羊栖菜、半叶马尾藻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S917.3
  16. 虾池一株微藻对尿素和甲硫氨酸利用效率的研究,S968.22
  17.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18.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9.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20. 基于GIS的保山市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居住建筑 > 集合住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