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种质鉴定和组培快繁研究

作 者: 符渊淼
导 师: 傅承新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三叶青 DNA条形码 种质鉴定 组织培养 人工栽培
分类号: S567.2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 Gilg)隶属于葡萄科(Vitaceae)崖爬藤属,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药用植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过度利用和生境破坏,三叶青野生种群正逐渐消失。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三叶青进行了种质鉴定和组培快繁研究,同时对三叶青的人工栽培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条形码特征分析显示,rbcL、matK、trnH-psbA、ITS的变异位点数分别为18、39、64和236,平均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3、0.0049、0.0184和0.0745,平均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1、0.0002、0.0006和0.0036。物种系统学分析显示,rbcL、matK、trnH-psbA、ITS分别可以鉴定22.2%、61.1%、66.7%和93.8%的物种。在NJ、UPGMA、ML分析中,多片段条形码往往比单片段条形码具有更好的鉴别效果,三叶青可以被ITS或多片段条形码准确鉴定。本研究没有在4个条形码上发现明显的Barcoding gap,但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认为ITS及rbcL+matK+ITS是鉴定三叶青和其它崖爬藤属植物的最佳条形码。2.增殖培养结果显示,BA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优于KT和CPPU。在培养基MS+BA4.0上不定芽增殖倍数达到7.27,但不定芽高度仅0.48cm。MS+BA0.5+ NAA0.1上平均不定芽高度达到2.69cm,但不定芽增殖倍数仅2.25。培养基MS+BA2.0、MS+BA2.0+NAA0.1和MS+BA4.0+NAA0.1既具有较高的不定芽增殖倍数(4.00-4.13),也具有较高的不定芽高度(0.95-1.25cm)。生根培养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使用的4种生长素(2,4-D、IAA、NAA和IBA)中,IBA对不定芽的生根效果最好,三种浓度(0.5、1.0、2.0mg/L)下生根率都达到100%,平均根数分别为7.3、8.8、8.9。根据研究结果,MS+BA4.0和MS+BA2.0+NAA0.1可作为首选增殖培养基,1/2MS+IBA0.5为最佳生根培养基。3.物候观察和人工栽培试验表明,三叶青在9月生长最旺盛,1月、2月、3月和12月基本停止生长;最佳株行距为0.1m×0.3m,最佳遮阴率为70%;搭架栽培不能显著提高三叶青的块根产量;在山区生地或半生地种植时可不施肥。

全文目录


致谢  4-5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6
摘要  6-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前言  12-30
  1.1 三叶青  12-15
    1.1.1 物种介绍  12
    1.1.2 三叶青研究进展  12-15
  1.2 DNA条形码技术简介  15-21
    1.2.1 概念及意义  15-16
    1.2.2 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  16-17
    1.2.3 数据分析方法  17-18
    1.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8-21
  1.3 植物组织培养简介  21-27
    1.3.1 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1.3.2 发展历程  21-24
    1.3.3 实际应用  24-27
  1.4 三叶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目的  27-30
    1.4.1 存在的问题  27-28
    1.4.2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8-30
第二章 野外资源调查与收集  30-40
  2.1 三叶青地理分布与生境调查  30-31
  2.2 野外调查与取样结果分析  31-40
    2.2.1 取样方法和取样地区  31-36
    2.2.2 野生三叶青资源概况  36-40
第三章 种质鉴定研究  40-60
  3.1 材料与方法  41-45
    3.1.1 材料  41-43
    3.1.2 方法  43-45
  3.2 结果与分析  45-55
    3.2.1 条形码特征分析  45-46
    3.2.2 特异性位点分析  46-48
    3.2.3 物种单系性检测  48-54
    3.2.4 Barcoding gap检测  54-55
  3.3 讨论  55-60
    3.3.1 DNA条形码的物种鉴别能力  55-57
    3.3.2 基于系统学方法的物种单系性聚类  57
    3.3.3 崖爬藤属药用植物鉴定  57-58
    3.3.4 Barcoding gap  58-60
第四章 组培快繁研究  60-72
  4.1 材料与方法  60-63
    4.1.1 材料  60
    4.1.2 方法  60-63
  4.2 结果与分析  63-68
    4.2.1 诱导培养  63
    4.2.2 增殖培养  63-66
    4.2.3 生根培养  66-67
    4.2.4 驯化移栽  67-68
  4.3 讨论  68-70
    4.3.1 细胞分裂素与增殖培养  69-70
    4.3.2 生长素与生根培养  70
  4.4 小结  70-72
第五章 人工栽培研究  72-82
  5.1 材料与方法  73-74
    5.1.1 试验地概况  73
    5.1.2 试验材料  73
    5.1.3 试验方案  73-74
  5.2 结果与分析  74-79
    5.2.1 物候观察  74-76
    5.2.2 肥料试验  76
    5.2.3 密度试验  76-77
    5.2.4 光照度试验  77-78
    5.2.5 棚架试验  78-79
  5.3 讨论  79-80
    5.3.1 物候与栽培  79
    5.3.2 栽培方式探讨  79-80
  5.4 小结  80-8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82-84
  6.1 总结  82
  6.2 展望  82-84
参考文献  84-92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3.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4.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5.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6.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7.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S663.9
  8. 我国部分家鸭品种的DNA条形码初步分析,S834
  9.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10. 滨梅繁殖技术初步研究,S685.99
  11. 动物性中药材地龙DNA条形码的初步研究,R282.5
  12.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13.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4.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15. 早春短命植物绵果荠植株再生体系建立,S567.239
  16. 青岛沿海绿潮藻类鉴定技术研究,Q949
  17. 中国近海常见水母类和(虫戎)类的DNA条形码分析及系统发生研究,Q951
  18. RNA干扰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复制的细胞模型,S941
  19. 篦子三尖杉的组织培养及生物碱检测,S791
  20. 两种观赏竹的组织培养研究,S795
  21. 油茶组织培养初步研究,S794.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药用作物 > 草本 > 多年生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