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旧城改造过程中公众参与策略研究

作 者: 邹先钧
导 师: 刘贵文;刘刚宁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关键词: 旧城改造 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 可操作性
分类号: TU984.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居住拥挤、交通堵塞、市政配套缺乏等等“城市病”现象,而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又对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旧城改造已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事实。如何改善城市旧区环境,恢复旧区生命活力,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公众参与旧城改造,能有效监督政府规划行政,促进实现城市建设民主化与科学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较为广泛的实用意义。对比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我国公众参与事业正处于以“被动式参与”为主的初期发展阶段。公众参与旧城改造并非从行政法规上规定就了事这么简单,形成有效参与需要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本文从政策、法律保障的缺失,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不足,公众参与组织力量薄弱,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非均衡博弈,公众参与运行机制未系统化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公众参与发展的因素,结合我国学者对国外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的多年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对策。旧城改造涉及政策、法律、金融、公共利益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要满足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提高改造实施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需要政府与公众共同合作。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巧妙结合地区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当下我国公众参与城市建设走向民主化进程的最好选择。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公众参与旧城改造的有效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法制保障;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丰富公众参与的组织体系;合理定位参与主体的角色;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并以重庆市十八梯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公众全过程参与旧城改造的模式,依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还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公众参与旧城改造,改善城市整体功能,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伟愿景,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来完成。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绪论  8-19
  1.1 选题背景  8-9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9-15
    1.2.1 国外相关研究  9-12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15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7
    1.3.1 研究目的  15
    1.3.2 研究意义  15-17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7-19
    1.4.1 研究内容  17
    1.4.2 研究框架  17-19
2 旧城改造中的公众参与——理论概述  19-31
  2.1 相关概念阐释  19-20
    2.1.1 旧城改造  19
    2.1.2 公众参与  19-20
  2.2 公众参与主要内容  20-26
    2.2.1 参与主体  20-21
    2.2.2 参与原则  21-23
    2.2.3 参与条件  23-24
    2.2.4 参与方式  24-26
  2.3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26-30
    2.3.1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  26-28
    2.3.2 交往型规划理论  28
    2.3.3 博弈论  28-29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9
    2.3.5 有机更新理论  29-30
  2.4 理论评价  30-31
3 我国公众参与旧城改造——现状评价  31-44
  3.1 我国公众参与发展历程  31-32
    3.1.1 完全被动式阶段  31
    3.1.2 受约束的尝试阶段  31-32
    3.1.3 受引导的互动合作阶段  32
  3.2 我国公众参与实践现状  32-39
    3.2.1 广州小谷围艺术村事件  32-34
    3.2.2 香港红磡地区改善项目  34-37
    3.2.3 上海塘桥社区改造工程  37-39
  3.3 现状评价  39-44
    3.3.1 发展趋势  39-40
    3.3.2 限制性因素分析  40-44
4 我国旧城改造中的公众参与——对策探索  44-51
  4.1 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44-45
  4.2 增强对公众参与的宣传与培训  45-46
  4.3 丰富公众参与的组织体系  46-47
  4.4 合理定位政府、开发商、规划师、公众的角色  47-48
  4.5 健全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48-51
5 重庆市十八梯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51-60
  5.1 项目背景  51-52
  5.2 参与活动  52-53
  5.3 参与程序设计  53-56
  5.4 参与效果评价  56-60
6 结语  60-62
  6.1 主要结论  60-61
  6.2 展望  61-62
致谢  62-63
参考文献  63-66
附录  66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5.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6.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7. 公路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U41
  8.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9.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恢复研究,X171.4
  10.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1.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2.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4. 学校经营的策略,G471
  15.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6.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的“回应机制”研究,X820.3
  18.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9.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20. 民族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F832.4
  21.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的改建、扩建、重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