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 者: 陈刚
导 师: 范卫民
学 校: 南京医科大学
专 业: 骨科学
关键词: 软骨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混合培养 组织工程软骨
分类号: R3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混合培养对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并确定两者的最佳比例。方法:取一月龄新西兰兔六只,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关节软骨细胞和BMSCs。收获第一代末的软骨细胞和BMSCs,按不同比例(软骨细胞/BMSCs:4/1,2/1,1/1,1/2,1/4,单纯软骨细胞)混合培养一代。以4×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40μl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合物支架( PLGA:4mm×4mm×2mm)上静态培养2天,移入周期性压力场下培养(压力:0~200kPa ,频率:0.1 Hz,时间:8h/d)三周。三周后观察各组组织工程软骨的大小﹑形态﹑质地﹑光泽和组织弹性;HE染色法观察组织工程软骨细胞增殖及分布;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氨基糖胺聚糖(GAG)的分泌及分布状况,并用1,9二甲基亚甲蓝法定量检测GAG的含量;采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Ⅱ型胶原的分泌及分布,并用image-proplus6.0图象分析系统对Ⅱ型胶原染色面积行半定量分析;比色法测定组织工程软骨的DNA含量观察组织工程软骨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和BMSCs混合培养组与单纯软骨细胞组相比,体积较大,表面光滑,有弹性,有光泽。组织学显示混合培养组结构致密,细胞外基质分布更均匀,其中2/1组可见软骨陷窝。混合培养组的Ⅱ型胶原染色面积、GAG含量、DNA含量高于单纯软骨细胞组,其中2/1组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细胞和BMSCs混合培养能显著提高组织工程软骨的质量,其中软骨细胞和BMSCs的浓度比为2/1时效果最好。

全文目录


缩略语  4-5
摘要  5-7
Abstract  7-9
引言  9-10
正文  10-36
  1. 材料与方法  10-21
  2. 结果  21-31
  3. 分析与讨论  31-35
  4. 小结  35-36
参考文献  36-40
综述  40-55
  参考文献  48-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55-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鸡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S858.31
  3.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5.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7.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8.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9.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10. 牛膝总皂甙对兔早期骨关节炎及PI3K/AKT通路的影响,R285.5
  1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对机械应力刺激的反应,R329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效应对一氧化碳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R329
  13. BMP2和VEGF165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R329
  14. 应用脂肪干细胞与丝素蛋白和壳聚糖支架材料共同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的实验研究,R329
  15. 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区SDF-1/CXCR4轴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R542.22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移植途径的实验研究,R651.2
  17. 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ACECM)取向支架修复羊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R687.4
  18. 转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对胶质瘤趋向性的研究,R739.4
  19. 雌激素对人胚髁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R782.6
  20. 四点弯曲应力刺激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R329
  2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衰近期疗效观察,R542.2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组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