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种源变异及无性繁殖研究

作 者: 李文文
导 师: 黄秦军
学 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蒙古栎 地理变异 嫩枝扦插 组织培养
分类号: S792.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是我国北方三大硬阔用材树种之一,也是多用途生态型用材树种,在维持地域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蒙古栎分布区内收集32个蒙古栎种源,分析了种源间、种源内的表型变异程度,表型分化系数及相关的遗传参数,结合地理气候因子开展了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研究。同时,本文开展了蒙古栎的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研究,为蒙古栎良种扩繁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蒙古栎存在极其丰富的种源间、种源内变异,不同地理种源的蒙古栎叶片、坚果等10个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在17.89%~44.38%之间。研究表明,蒙古栎表型性状主要呈现以经度为主,纬度为辅的变异模式,即随着地理经纬度的增加,蒙古栎叶片从长倒卵形向宽倒卵形变异,坚果由宽卵圆形向长卵圆形变异。表型变异与其自然分布区的经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叶片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56.89%,坚果性状的平均Vst为32.54%,叶片性状变异存在于种源间,坚果性状变异以种源内为主。叶片、坚果性状在种源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48.78%,种源内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51.22%,蒙古栎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蒙古栎表型性状可简化为长度因子、叶形状因子和坚果形状因子,又结合聚类分析把14个种源分为4个类群,发现地理隔离效应对蒙古栎种群遗传分化有巨大作用。2、2008年7、8月先后进行了70余种处理,共计扦插穗条7000余株。结果表明,泥炭土:蛭石:珍珠岩(1:1:1)是较理想的扦插基质;IBA500 mg·L-1+6-BA2.0 mg·L-1浸泡2 h后扦插效果较好,生根率为16.67%;低浓度的NAA有利于蒙古栎嫩枝生根,高浓度的NAA抑制生根;单独使用ABT1生根粉或将其与IBA混合使用,效果不明显;浸泡时间为2 h时穗条生长效果最好,生根率最高;发根农杆菌A4菌株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作用不明显。3、蒙古栎组织培养试验共计130余种处理,考察了不同材料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0.2 g·L-1PVP能有效的抑制叶片、茎段褐化,而瓶内转接能有效抑制种子褐化,但费时费力,常因转接不及时造成褐化严重。茎段初代培养,以1/2MS基本培养基添加0.2 mg·L-16-BA培养效果最好,启动时间早,芽平均高3.0 cm,最高的可达5.2 cm。腋芽增殖培养,以1/2MS+6-BA0.15 mg·L-1+KT0.15 mg·L-1效果最好,平均茎芽长接近3.00 cm,平均增殖系数为3.33;高浓度的6-BA对茎芽生长不利,基部高度愈伤化,出现玻璃化现象。腋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0.02 mg·L-1+IBA0.05 mg·L-1,生根率达到62.5%。在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中,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6-BA0.1 mg·L-1、2,4-D0.5 mg·L-1、NAA0.2 mg·L-1效果最好,转入分化培养基后,未分化出芽。直接诱导蒙古栎种子生根,以1/2MS+蔗糖40 g·L-1+6-BA1.0 mg·L-1+IBA0.1 mg·L-1效果较好,生根率达20%。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论  13-28
  1.1 引言  13-15
    1.1.1 研究背景  13-14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5-25
    1.2.1 栎属植物地理种源变异研究进展  16-17
    1.2.2 栎属植物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7-19
    1.2.3 栎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9-25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25-26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25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5-26
  1.4 研究技术路线  26-28
第二章 蒙古栎地理种源变异研究  28-49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8-32
    2.1.1 试验材料  28-30
    2.1.2 试验方法  30-32
  2.2 结果与分析  32-48
    2.2.1 混合采样种源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32-36
    2.2.2 单株采种种源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36-41
    2.2.3 蒙古栎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41-42
    2.2.4 蒙古栎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2-44
    2.2.5 蒙古栎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44-46
    2.2.6 蒙古栎种源表型聚类分析  46-48
  2.3 小结  48-49
第三章 蒙古栎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49-59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9-51
    3.1.1 试验材料  49
    3.1.2 试验条件  49
    3.1.3 试验方法  49-50
    3.1.4 扦插方法及管理  50-51
    3.1.5 数据调查  51
  3.2 结果与分析  51-58
    3.2.1 基质种类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51-52
    3.2.2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52-54
    3.2.3 不同浸泡时间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54-55
    3.2.4 发根农杆菌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55-58
  3.3 小结  58-59
第四章 蒙古栎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59-75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9-63
    4.1.1 试验材料  59
    4.1.2 试验方法  59-63
  4.2 结果与分析  63-73
    4.2.1 不同处理对防止外植体褐化的作用  63-65
    4.2.2 茎段初代培养  65-66
    4.2.3 腋芽增殖培养  66-70
    4.2.4 腋芽生根培养  70-72
    4.2.5 叶片的组织培养  72-73
    4.2.6 胚培养  73
  4.3 小结  73-75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75-81
  5.1 结论  75-76
  5.2 讨论  76-80
    5.2.1 蒙古栎地理种源变异  76-77
    5.2.2 蒙古栎扦插快繁  77-78
    5.2.3 蒙古栎组培快繁  78-80
  5.3 展望  80-81
参考文献  81-88
图版  88-92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92-93
致谢  93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3.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4.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5.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6.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7.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S663.9
  8.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9. 滨梅繁殖技术初步研究,S685.99
  10. 蒙古栎促根育苗技术及其对苗木耐旱性的影响,S792.186
  11.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12.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3.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14. 早春短命植物绵果荠植株再生体系建立,S567.239
  15. RNA干扰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复制的细胞模型,S941
  16. 篦子三尖杉的组织培养及生物碱检测,S791
  17. 两种观赏竹的组织培养研究,S795
  18. 油茶组织培养初步研究,S794.4
  19. 毛背桂樱的繁育技术研究,S792.99
  20. 篦子三尖杉繁殖技术研究,S791
  21. 茶梨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S792.9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