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皮肤光老化的实验研究

作 者: 雷旭光
导 师: 李大铁
学 校: 遵义医学院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真皮多能干细胞 皮肤光老化 移植 大鼠
分类号: R75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真皮多能干细胞(dermal multipotential stem cells, DMSCs)移植大鼠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57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组49,采用UVA和UVB紫外灯同时对模型组进行照射(每天2h,连续照射60天),随机取8只大鼠进行皮肤光老化模型鉴定,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6只(PBS代替)和治疗组25只(1×106细胞悬液)。体外分离培养SD乳鼠DMSCs,经鉴定后用DAPI标记,取治疗组大鼠9只,皮肤光老化区多点真皮层内移植细胞悬液,分别在移植后1d、3d、7d处死大鼠各3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DMSCs在皮肤光老化区域组织存活、迁徙和定居。然后对剩余治疗组大鼠皮肤光老化区进行细胞移植;4周、8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波形蛋白)、VG和Weigert染色方法检测各组真皮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变化。结果:在不同时间段检测到DAPI标记的DMSCs在皮肤光老化区存活、扩散、迁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治疗组成纤维细胞增多,主要在真皮浅层较多,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后广泛均匀弥散在皮肤各层,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G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治疗组变性、成块胶原纤维含量减少,可见少量新生胶原纤维,8周后延伸至皮下组织及真皮深层,变性胶原纤维基本消失,出现大量染色深、排列有序的新生胶原纤维,皮肤结构层次清晰,与正常组无明显变化。Weigert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治疗组真皮深层聚集、缠结的变性弹力纤维明显减少,8周后真皮浅层变性弹力纤维基本消失,毛囊周围及真皮浅层见纤细新生波浪状弹力纤维,与正常组无明显变化。结论:DMSCs移植对大鼠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全文目录


1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皮肤光老化的实验研究  5-34
  1.1 英文缩略词  5-6
  1.2 中文摘要  6-8
  1.3 英文摘要  8-10
  1.4 前言  10-12
  1.5 材料和方法  12-19
  1.6 结果  19-28
  1.7 讨论  28-30
  1.8 结论  30-31
  1.9 参考文献  31-34
2 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新进展(综述)  34-42
3 致谢  42

相似论文

  1. 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R687.2
  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3. 用体细胞核移植构建的猪早期胚胎冷冻保存研究,S828
  4. 丙酮酸肌酸对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S865.12
  5. 丹参酮ⅡA及烟酸对肥胖幼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R285.5
  6. MCMV感染同种异型皮肤移植小鼠急性间质性肺炎模型的建立,R-332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8. 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575.5
  9. 阿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R587.2
  10. p38MAPK抑制剂CBS3830对糖尿病大鼠自体静脉移植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R587.1
  11. 人IVF周期中短时受精方法及其临床结果的研究,R714.8
  12. 基于RFID和GPRS的无线通信平台的医疗应用,R319
  13. 拘束冷应激对大鼠组织超微结构及HSP70表达的动态影响,S858.91
  14. 穴位埋线对哮喘模型大鼠IL-4等影响的实验研究,R245
  15.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R575.2
  17. 植物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R580
  18. 微波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内GAP-43表达的影响,R651.3
  19. 异氟醚和七氟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比较,R614
  20. NF-κB与IL-6在大鼠极限门静脉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R657.3
  21. 大鼠股神经结扎损伤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R651.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物理性皮肤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