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亚运背景下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规划研究

作 者: 成敏莹
导 师: 陶杰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 亚运会 理想空间结构模式 规划策略 分析与整合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以健身游憩空间的概念定义辨析与空间结构研究为立足点,归纳提出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理想结构模式;并针对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现状问题,探讨了在2010年亚运会背景下的广州健身游憩空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划策略;最后以广州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进行分析与整合。从1933年的《雅典宪章》开始,到1970年的《休闲宪章》提出,休闲与游憩等活动都没有在我国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闲暇时间渐渐增加,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游憩成为人们生活闲暇时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而追求身心健康也成为游憩的一项核心动机,健身游憩是游憩的核心要素,健身游憩空间也是游憩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空间。2010年广州将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亚运场馆的规划建设将大大提高广州健身游憩空间的数量与质量;2010年初在广州启动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广州段的建设,为广州未来的健身游憩发展提供了一条条重要的绿色健身廊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概念,分析广州健身游憩空间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空间的分类研究与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归纳总结出“复合组团-环网”理想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其次分析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现状问题,亚运和绿道对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其他城市的相关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接下来提出在亚运背景下的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规划策略和管理模式。最后以广州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关规划与纲要,分析现状各类型健身游憩资源,并对其进行叠加与整合,以前面总结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为指导,提出对应的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模式的优化措施。城市健身游憩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其中包含各个层次等级与类型要素,本文主要在归纳总结的“复合组团-环网”理想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模式下,从宏观层面出发对广州中心城区的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规划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未来广州市的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规划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4
图表目录  14-17
第一章 绪论  17-32
  1.1 研究背景  17-21
    1.1.1 休闲时代的到来  17-18
    1.1.2 健康城市的提出  18-19
    1.1.3 广州2010 年亚运会的举办  19-20
    1.1.4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建设  20-21
  1.2 研究意义  21-23
    1.2.1 城市发展的需要  21-22
    1.2.2 城市规划的意义  22-23
  1.3 研究目的  23
  1.4 研究进展  23-27
    1.4.1 国外研究进展  23-24
    1.4.2 国内研究进展  24-27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27-30
    1.5.1 研究内容  27
    1.5.2 研究方法  27-29
    1.5.3 研究框架  29-30
  1.6 本章小结  30
  本章引注  30-32
第二章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概念辨析及空间重要性  32-48
  2.1 健身游憩及相关概念辨析  32-37
    2.1.1 休闲、游憩与旅游  32-35
    2.1.2 健康、健身  35-36
    2.1.3 健身游憩  36-37
  2.2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及相关概念辨析  37-40
    2.2.1 城市开放空间  37-38
    2.2.2 城市公共空间  38-39
    2.2.3 城市游憩空间  39-40
    2.2.4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  40
  2.3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重要性  40-44
    2.3.1 游憩的重要性  40-42
    2.3.2 健身游憩的重要性  42-43
    2.3.3 健身游憩空间的重要性  43-44
  2.4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与城市规划  44-46
    2.4.1 需求增加与规划滞后的不平衡  44-45
    2.4.2 专项规划的必要性  45-46
  2.5 本章小结  46
  本章引注  46-48
第三章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类型及结构模式  48-64
  3.1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分类研究  48-55
    3.1.1 按使用人群划分  48-50
    3.1.2 按形成机理划分  50-51
    3.1.3 按场地类型划分  51-52
    3.1.4 按用地性质划分  52-53
    3.1.5 按空间资源划分  53-54
    3.1.6 按服务等级划分  54-55
  3.2 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模式  55-63
    3.2.1 结构组成单元  55-56
    3.2.2 结构模式划分  56-58
    3.2.3 理想结构模式  58-63
  3.3 本章小结  63
  本章引注  63-64
第四章 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发展现状与案例研究  64-78
  4.1 广州城市健身游憩发展现状  64-68
    4.1.1 健身游憩活动发展现状  64-66
    4.1.2 健身游憩空间发展现状  66-68
  4.2 亚运对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发展的影响  68-70
    4.2.1 加快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拓展  68-69
    4.2.2 提高城市居民运动健身积极性  69
    4.2.3 促进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增加  69
    4.2.4 改善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的质量  69-70
  4.3 绿道对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发展的影响  70-72
    4.3.1 促进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网络化发展  70
    4.3.2 提供城市居民健身游憩公益性场所  70-71
    4.3.3 加强各类城市健身游憩空间可达性  71
    4.3.4 提高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生态绿化率  71-72
  4.4 相关案例研究  72-76
    4.4.1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再利用  72-73
    4.4.2 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案例  73-74
    4.4.3 珠海市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  74-76
  4.5 本章小结  76-77
  本章引注  77-78
第五章 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规划策略  78-95
  5.1 规划目标与原则  78-79
    5.1.1 规划目标  78
    5.1.2 规划原则  78-79
  5.2 规划方法  79-81
    5.2.1 人均指标法  79
    5.2.2 系统层次法  79-80
    5.2.3 空间均衡法  80
    5.2.4 需求导向法  80-81
  5.3 我国相关法律、规范与条例  81-85
    5.3.1 体育场馆相关规划标准  81-82
    5.3.2 公园绿地相关规划标准  82-85
    5.3.3 游憩广场相关规划标准  85
    5.3.4 滨水廊道相关规划标准  85
  5.4 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规划策略  85-91
    5.4.1 宏观层面规划策略——整合资源、把握格局  85-88
    5.4.2 中观层面规划策略——评价现状、优化系统  88-90
    5.4.3 微观层面规划策略——改善环境、提升质量  90-91
  5.5 广州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管理模式  91-94
    5.5.1 开发管理模式  91-92
    5.5.2 控制管理模式  92-94
  5.6 本章小结  94
  本章引注  94-95
第六章 广州中心城区健身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  95-147
  6.1 广州市概况  95-97
    6.1.1 自然地理情况  95
    6.1.2 人口与区划  95-97
    6.1.3 社会经济发展  97
  6.2 相关规划与研究整理  97-109
    6.2.1 广州市总体规划  97-102
    6.2.2 面向2010 年亚运会的城市规划建设纲要  102-104
    6.2.3 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104-109
  6.3 广州中心城区健身游憩资源分析  109-133
    6.3.1 体育场馆  109-116
    6.3.2 公园绿地  116-120
    6.3.3 游憩广场  120-122
    6.3.4 滨水廊道  122-124
    6.3.5 绿道  124-133
  6.4 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健身游憩空间整合与优化  133-146
    6.4.1 广州中心城区健身游憩空间资源叠加  133-137
    6.4.2 广州中心城区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整合  137-140
    6.4.3 广州中心城区健身游憩空间结构优化  140-146
  6.5 本章小结  146
  本章引注  146-147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147-150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47-148
    7.1.1 主要结论  147-148
    7.1.2 主要创新点  148
  7.2 研究展望  148-150
参考文献  150-154
附录1 《休闲宪章》  154-155
附录2 “健康城市10 条标准”  155-156
附录3 《雅典宪章》节选  156-159
附录4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159-165
附录5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节选  165-17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70-171
致谢  171

相似论文

  1. 广州亚运场馆工程代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812.2
  2. 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TU986.5
  3. 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TU984.191
  4. 基于全民健身的运动休闲园区规划策略研究,G812.4
  5. 北京市郊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F327
  6. 公共政策视角下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策略研究,G719.2
  7. 广州亚运会报道与国家形象传播,G212
  8. 杭州市生态带规划研究,TU984.115
  9. 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TU984.14
  10. 城市住区规划系统和谐整合研究,TU984.12
  11. 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TU984.111
  12. 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土地利用与布局规划研究,F301
  13. 基于气候设计的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策略研究,TU119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策略研究,G122
  15.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策略,G647.38
  16. “两型社会”发展引导下城市规划策略研究,F299.22
  17. 低碳理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为初探,TU984.115
  18. 电信经营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TP311.13
  19. 基于TOE-TAM模型的离散制造企业ERP规划策略研究,F270.7
  20. 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策略研究,F127
  21.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TU982.29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