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策略研究
作 者: 孙思敏
导 师: 丁建民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模式 规划策略 荣堂村 火山文化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祖辈历经悠久的岁月为我们攒下了丰厚的文化家底,却在我们这一辈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断层危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将文化财产顺利、完好的交接下去,保护、恢复乃至创新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我们的责任,解除历史地域的身份危机是我们的义务,同时也是本文主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研究命题,涉及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海口荣堂村保护规划的实例,剖析非遗的传承方式,以非遗保护为视角,反推其与保护规划的物质契合,以期达到恢复地域身份、传承地域文化的目标。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意义、应用价值及研究方法,制定研究内容与框架,以自身、同仁、群众的角度对非遗的生存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非遗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国内外的发展状态;第三部分:重在指出非遗保护的规划解读,并对非遗的载体及其加载方式进行论述,制订与保护规划挂钩的非遗解读流程;第四部分:从非遗保护、传承及第三方的情感体验来谈:保护分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保护;弘扬分为点景的营造、线景的串联和面景的构筑;体验是从人类行为心理和大众审美的角度浅析非遗传承的设计注意事项;第五部分:以荣堂古村落为例,活用非遗保护新策略;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1 绪论 11-20 1.1 选题缘起 11-12 1.1.1 城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 1.1.2 开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12 1.1.3 新农村规划、两型社会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2 1.2 选题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12-13 1.2.1 研究的意义 12-13 1.2.2 实际应用的价值 13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5 1.4 研究方法 15-16 1.4.1 实证研究法 15 1.4.2 个案研究法 15 1.4.3 多学科融合 15 1.4.4 问卷调查法 15-16 1.5 实践认知 16-19 1.5.1 项目探索:《海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感悟 16-17 1.5.2 学术研讨:第十六届中国民居会议学术会之探讨 17 1.5.3 问卷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之思考 17-19 1.6 文章创新之处 19-20 1.6.1 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19 1.6.2 完善传统保护规划的理论体系 19-20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基础与发展状态 20-31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基础 20-27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阐述 20-21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基础 21-27 2.2 国内外非遗保护发展状态 27-29 2.2.1 国外非遗保护发展状态 27-28 2.2.2 国内非遗保护发展状态 28-29 2.3 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概况 29-31 2.3.1 中国民居研究的概况 29 2.3.2 古村落保护开发概况 29-31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解读与加载模式 31-45 3.1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31-38 3.1.1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特性 31 3.1.2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解读 31-34 3.1.3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解读 34 3.1.4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解读 34-36 3.1.5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流程 36-38 3.1.6 非遗解读与保护规划关联 38 3.2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载 38-45 3.2.1 保护规划与非遗载体特征 38-39 3.2.2 保护规划与非遗载体类型 39-43 3.2.3 保护规划与非遗加载方式 43-44 3.2.4 非遗及其载体与保护规划关联 44-45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城市空间系统 45-67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与场所空间 45-56 4.1.1 保护规划与非遗保护原则 45 4.1.2 保护规划与非遗保护手法 45-55 4.1.3 非遗保护与保护规划关联 55-56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模式与场所空间 56-62 4.2.1 保护规划与非遗弘扬原则 56-57 4.2.2 保护规划与非遗弘扬手法 57-62 4.2.3 非遗弘扬与保护规划关联 62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理体验与场所空间 62-67 4.3.1 保护开发与非遗体验需求特性 63 4.3.2 保护开发与非遗体验模式设定 63-66 4.3.3 非遗体验与保护开发关联 66-67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探索——以荣堂古村为例 67-96 5.1 保护规划与荣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67-80 5.1.1 解读荣堂古村非物质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类型层次 67-76 5.1.2 解读荣堂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76 5.1.3 解读荣堂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 76-77 5.1.4 解读荣堂村规划布局及其物质要素 77-80 5.2 保护规划与荣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载 80-84 5.3 荣堂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84-89 5.3.1 保护规划之核心内容概述 84-85 5.3.2 保护规划与精神层面保护 85 5.3.3 保护规划与物质层面保护 85-89 5.4 荣堂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模式 89-94 5.4.1 保护规划与非遗点景营造 89-90 5.4.2 保护规划与非遗线景串联 90-91 5.4.3 保护规划与非遗面景构筑 91-94 5.5 荣堂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理体验 94-96 6 结语 96-99 6.1 论文研究的结论 96-97 6.2 非遗保护新策略与传统规划比较 97-98 6.3 后续研究展望 98-99 致谢 99-100 参考文献 100-105 附件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5-106 附件二——中国民居会议20 年历程小结 106-109 附件三: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弘扬相关调查问卷 109-110
|
相似论文
-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52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923.4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 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 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TU986.5
- 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TU984.191
- 基于全民健身的运动休闲园区规划策略研究,G812.4
- 布努瑶密洛陀文化传承探究,C955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 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607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922.16
- 北京市郊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F327
-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B958
- “胜浦三宝”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开发,G127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G122
- 市场经济下对“高密三绝”的保护形式及功能价值探析,G124
- 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性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探析,G122
- 马街书会中民间组织的角色研究,J826
-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J60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