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言意观为中心的北宋文字禅研究

作 者: 张翔
导 师: 杜道明
学 校: 北京语言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言意观 文字禅 内证禅 不离文字 不立文字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中唐到北宋,禅宗经历了史上最具解构意味的巨变,具体表现为“不立文字”的内证禅被“不离文字”的文字禅所颠覆。中唐六祖慧能时代的禅宗,崇尚直观体悟,否认名言概念有把握客观真理的作用,史称“内证禅”。北宋临济云门时代的禅宗,反其道而行之,钟情文采机锋,对语言功能的肯定及艺术地应用达到了极致,史称“文字禅”。北宋文字禅,以创新书写文体和完善文字理论,对中唐内证禅发起了全面反击。这场被冠以“语言学转向”的反击,是禅宗内部对自身走向的重大调整,是对言意之辩这一古老的哲学美学命题的重新思考,是宋型文化的特有产物,同时又影响着宋诗风貌。本文选取了北宋文字禅最具学术意义的三个方面,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顺序,依次展开论述。第一章“禅门新风:文字禅的发生说”,论述文字禅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内容包括文字禅发生的文化语境、禅门准备、发展概况等。第二章“不离文字:文字禅的言意观”,论述文字禅对语言的看法及其对言意矛盾的化解,兼及言意观上道家对内证禅、儒家对文字禅的影响,落足在文字禅的美学转向上。第三章“诗到江西:文字禅的影响论”,论述文字禅对江西诗派的影响,分析江西诗派受容文字禅的原因,探求其创作态度、语言技巧与文字禅的渊源。本文以“文字禅的言意观”为中心论题,第二章正是对其具体详尽地铺陈剖析,故为核心章节。第一章实为向上追问这一言意观出现的历史原因,第三章实为向下探求这一言意观造成的诗门影响:这两章围绕第二章展开,前伸后延,是为辅助章节。因此,本文定名为“以言意观为中心的北宋文字禅研究”。本文力图多角度地解读北宋文字禅,重在发掘其言意观中蕴藏的哲学及美学的意义,并涉及其发生说中蕴藏的文化学意义、影响论中蕴藏的诗学意义;旨在肯定文字禅具有独特的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绪论  6-12
  一、北宋文字禅的界定  6-8
  二、研究现状及课题愈义  8-10
  三、内容结构  10-12
第一章 禅门新风:文字禅的发生说  12-29
  第一节 北宋文字禅发生的文化语境  12-18
    一、朝廷政策:抑武崇文  12-14
    二、时代风习:读书求学  14-15
    三、社会主体:士大夫  15-18
  第二节 北宋文字禅发生的禅门准备  18-25
    一、从禅教到语用:禅门观念的更新  18-21
    二、从农禅到士禅:禅门性质的转变  21-25
  第三节 北宋文字禅的发展概况  25-29
    一、横向的文体繁盛  25-26
    二、纵向的传承脉络  26-29
第二章 不离文字:文字禅的言意观  29-60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不立文字  30-37
    一、道家言意观——言不尽意  30-32
    二、内证禅本旨——不立文字  32-37
  第二节 言可尽意与不离文字  37-45
    一、儒家言意观——言可尽意  37-41
    二、文字禅新论——不离文字  41-45
  第三节 言有尽而意无穷与不离文字又不著文字  45-60
    一、儒道对言意矛盾的解决——言有尽而意无穷  45-49
    二、文字禅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不离文字又不著文字  49-60
第三章 诗到江西:文字禅的影响论  60-76
  第一节 江西诗派受容文字禅的原因  60-69
    一、外因:地域文化的作用  60-65
    二、内因:审美范式的契合  65-69
  第二节 文字禅对江西诗派的影响  69-76
    一、游戏化的创作态度  69-72
    二、陌生化的语言技巧  72-76
结语  76-78
参考文献  78-83
致谢  83

相似论文

  1.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I0
  2. 雪窦重显禅师研究,B948
  3. 杜甫文学思想探微,I207.22
  4. 紫柏大师的佛学思想研究,B94
  5. 禅宗“不立文字”说探析,B946
  6. 秦观作品专题研究,I206.2
  7. 《碧岩录》研究,I206.2
  8. 北宋“文字禅”研究,B948
  9. 圆悟克勤禅学思想研究,B948
  10. 试论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建构和“言意之辨”的滥觞,I206.2
  11. 黄庭坚书学研究,J292.1
  12.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13.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4.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15.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16.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7.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18.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19.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20.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21.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