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研究

作 者: 林佩芳
导 师: 陈力华
学 校:
专 业: 社会保障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多元主体参与 就业保障机制 绩效测评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教育机会日趋平等,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了较高的提升。然而,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急剧膨胀与经济发展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长缓慢形成对比,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关系上出现了总量性与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本投资损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人才的流失,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以就业保障机制为研究内容,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研究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梳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三大历史演进阶段,并对上海市近五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简要回顾,以此为研究提供背景依据。通过相关文献查阅、数据搜索和问卷调查,把握当前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并从学历层次、专业类型、地区流向、行业分布、单位类型、就业形式和薪资待遇等角度归纳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供需总量矛盾仍然存在、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未充分就业现象逐步凸显、已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不高、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效果甚微等五大问题,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必要性提供现实依据。基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四方主体参与的视角,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绩效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四者的影响权重依次为0.455、0.263、0.141、0.141,并同时求出15项三级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当前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绩效进行综合测评,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综合测评结果为“一般”。据此,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政府在政策实施、公共服务、监管职能和市场干预;高校在招生规划、培养模式和指导服务;用人单位在公平招聘、择人标准、用工规范和校企合作;毕业生在就业观念、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成效与偏失。最后,通过探索和借鉴国外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具体措施,在结合当前实际的基础上,从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创新高校教育指导机制、健全企业人才引进机制和优化毕业生自我促成机制等四个层面探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对策,以进一步发挥四大主体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作用、支撑作用和激励作用,力图构建和完善一个基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的长效联动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第一章 绪论  14-28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4-16
  1.2 研究方法  16-17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20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20-28
    1.4.1 国外相关文献梳理  20
    1.4.2 国内相关文献梳理  20-26
    1.4.3 文献评述  26-28
第二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理论探索  28-39
  2.1 相关理论概述  28-32
    2.1.1 凯恩斯总量就业理论:20世纪30年代  28-29
    2.1.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0世纪60年代  29-30
    2.1.3 新古典综合派结构性失业理论:20世纪70年代  30-31
    2.1.4 职业搜寻理论:20世纪70年代  31
    2.1.5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20世纪90年代  31-32
  2.2 相关概念界定  32-34
    2.2.1 高校毕业生  32
    2.2.2 高校毕业生就业  32-33
    2.2.3 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  33
    2.2.4 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33-34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主体构成及其关系  34-39
    2.3.1 主体构成  34-36
    2.3.2 市场主体的简要说明  36-37
    2.3.3 四大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37-39
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时代背景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39-47
  3.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39-43
    3.1.1 第一阶段(1985年—1992年)  39-40
    3.1.2 第二阶段:“ 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过渡时期(1985年—1992年)  40
    3.1.3 第三阶段:“自主择业”的市场导向时期(1993年—至今)  40-43
  3.2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简要回顾及其主要内容  43-47
    3.2.1 上海市近五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简要回顾  43-45
    3.2.2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内容  45-47
第四章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47-61
  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7-49
    4.1.1 样本统计情况  47-48
    4.1.2 调查问卷设计  48-49
  4.2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49-50
  4.3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50-54
    4.3.1 从学历层次看,学历层次与就业率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50-51
    4.3.2 从专业类型看,不同专业就业率不同,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就业率也不同  51
    4.3.3 从地区流向看,“恋沪情结”仍然浓厚,但近年逐步减轻  51-52
    4.3.4 从行业分布看,符合上海产业结构,不同行业间吸纳毕业生的人数差异大  52-53
    4.3.5 从单位类型看,每年招收毕业生的比例基本趋于一致  53
    4.3.6 从就业形式看,就业形式日趋多元化,但人数参与比例的提升幅度较小  53-54
    4.3.7 从薪资待遇看,薪资与学历和高校层次呈正相关,不同专业间薪资有差异  54
  4.4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54-61
    4.4.1 供需总量矛盾仍然存在  54-56
    4.4.2 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56-57
    4.4.3 未充分就业现象逐步凸显  57-59
    4.4.4 已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不高  59
    4.4.5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效果甚微  59-61
第五章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现状剖析  61-107
  5.1 主要内容  61-62
  5.2 绩效测评  62-77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指标权重  63-71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绩效测评  71-76
    5.2.3 上海市毕业保绩测结析  76-77
  5.3 取的成效  77-80
    5.3.1 政府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  77-78
    5.3.2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78
    5.3.3 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加强  78
    5.3.4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更为理性  78-80
  5.4 存在的不足  80-107
    5.4.1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偏失  80-90
      5.4.1.1 政策的实施效果欠佳  80-82
      5.4.1.2 公共服务效应不大  82-85
      5.4.1.3 监管职能不到位  85-86
      5.4.1.4 市场干预力度不足  86-90
    5.4.2 高校教育指导机制的偏失  90-97
      5.4.2.1 招生工作缺乏规划性,专业结构与办学层次难以跟上市场步伐  90-91
      5.4.2.2 教育培养模式滞后,教育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91-93
      5.4.2.3 就业指导工作薄弱,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性差  93-97
    5.4.3 用人单位激励机制的偏失  97-103
      5.4.3.1 就业歧视现象仍有发生  97-99
      5.4.3.2 择人条件苛刻  99-100
      5.4.3.3 侵害毕业生的就业合法权益  100-102
      5.4.3.4 校企合作意识不强  102-103
    5.4.4 毕业生就业约束机制的偏失  103-107
      5.4.4.1 就业观念滞后,期望值过高  103-105
      5.4.4.2 缺少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低  105
      5.4.4.3 专业知识不牢固,知识面不宽  105-106
      5.4.4.4 职业道德素质下滑,诚信度低,自我价值取向过强  106-107
第六章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措施的内容及其启示  107-115
  6.1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措施的内容  107-112
  6.2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措施的启示  112-115
    6.2.1 就业促进措施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  113
    6.2.2 注重各方主体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的构建  113
    6.2.3 注重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构建  113
    6.2.4 注重高校教育引导机制的构建  113-114
    6.2.5 注重用人单位激励机制的构建  114-115
第七章 完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115-128
  7.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115-121
    7.1.1 优化政策设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115-116
    7.1.2 专设特色服务,加强服务实施效应  116-117
    7.1.3 强化监督责任,规范就业市场主体的行为  117-119
    7.1.4 加大干预力度,完善市场配置功能  119-121
  7.2 全面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创新教育指导机制  121-125
    7.2.1 落实特色招生工作,提高教育与市场匹配度  121-122
    7.2.2 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22-123
    7.2.3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率  123-125
  7.3 重视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125-126
    7.3.1 规范企业用工,维护毕业生的就业合法权益  125
    7.3.2 设定合理的用人标准,积极分担社会责任  125-126
    7.3.3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携手提高教育成果质量  126
  7.4 大力发挥个人的激励作用,优化自我促成机制  126-128
    7.4.1 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  126-127
    7.4.2 突出能力养成,提高就业竞争力  127
    7.4.3 培养规范的就业行为,加强诚信意识  127-128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28-130
参考文献  130-134
附录  134-1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149-150
致谢  150-152

相似论文

  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G647.38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研究,G647.38
  3.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研究,G645.5
  4.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联动机制研究,G647.38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G647.38
  6. 泉州市“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作用发挥的对策研究,G647.38
  7. 我国电视媒体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调研报告,G647.38
  8.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X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研究,G647.38
  9. 基于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公共服务对策研究,G647.38
  10. 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研究,G647.38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G647.38
  12. 高校毕业生自我感知到的可雇佣能力及与人格的关系研究,B844.2
  13. 吉林省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研究,D669.69
  14. 海城市开发区绩效考核信息管理,TP311.52
  15. 四川罗江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研究,X32
  1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务员绩效测评研究,D630.3
  17.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助状况及身心反应研究,G647.38
  18.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测评研究,F272.92
  19. 关于银行业反洗钱行为的博弈研究,F832.2
  20.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普通高等院校变迁研究,G649.2
  21. 虚拟社区成员满意度测评QFD方法研究,F49;F22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