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圈层”视域下农民工身份龃龉研究

作 者: 孙彦坤
导 师: 周恩毅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农民工 现代樊篱 社会圈层理论 身份龃龉 CAS理论
分类号: D41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一种特殊群体——农民工应运而生。他们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力军,并试图通过非农化实现其社会身份转变的目标。诚然,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到20世纪90年代,农民向城市转移已经替代乡镇企业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职业流动的主要渠道,截止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更是达到了25278万人。然而,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农民工不仅遭遇到物质层面的障碍,而且深陷于制度、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困境,以致大面积出现诸如地位弱势、身份非法、称谓污名等现象,进而促使他们的经济(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之间产生惰距,即身份龃龉。由此,本文首先从历史与制度两个维度对农民工身份的转变历程进行探究,并归纳出他们身份转变过程中凸显的现代樊篱:制度樊篱、文化樊篱和自组织樊篱。制度樊篱体现于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制度,文化樊篱体现于惯习和符号,自组织樊篱体现于权力和声望。其次,以社会圈层理论为视域对农民工身份龃龉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提炼出身份龃龉是由城市居民的“紧缩圈层”的排斥与农民工之双重圈层(亲情圈层和工具圈层)的非系统性融合所引致的论点。再者,通过对英德美日农村劳动力成功向城市转移之模式的描绘,清晰勾勒出同样适用于中国农民工身份融入的政策图式。最后,基于CAS理论构建出有助于农民工身份融入研究的分析模型——刺激—反应分析模型和回声分析模型,并借此从宏微观层面阐述农民工身份有效融入的处理策略,从而弱化农民工无序流动引起的负面效应,以促进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完成两大群体的转变与互动,即农民工融入意愿与能力的增强和城市居民接纳意识的培育;在宏观层面上是实现融入系统的完善,即构建象征符号体系、完善身份融入制度、推行家庭式迁移模式和建构身份融入平台。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导论  8-15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8-9
    1.1.1 选题背景  8
    1.1.2 选题意义  8-9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9-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9-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12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3
    1.3.1 研究思路  12-13
    1.3.2 研究方法  13
  1.4 创新点  13-15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15-23
  2.1 农民工的基本内涵  15
  2.2 身份龃龉的现实内涵  15-16
  2.3 社会圈层的理论阐释及其适用性  16-20
  2.4 CAS 理论的主要构成及其可行性  20-23
3 中国农民工身份龃龉的历程追溯与原因解析  23-35
  3.1 中国农民工身份转变的历程  23-25
    3.1.1 历史维度: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身份嬗变的产物  23-24
    3.1.2 制度维度:农民工身份在户籍制度变迁中演变  24-25
  3.2 农民工身份转变的现代樊篱  25-30
    3.2.1 制度樊篱  25-27
    3.2.2 文化樊篱  27-28
    3.2.3 自组织樊篱  28-30
  3.3 基于“社会圈层”视域的原因解析  30-35
    3.3.1 城市居民之“紧缩圈层”的排斥  30-31
    3.3.2 农民工之双重圈层的非系统性融合  31-35
4 国外管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借鉴  35-41
  4.1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融入模式的现状  35-38
    4.1.1 英国模式  35-36
    4.1.2 德国模式  36
    4.1.3 美国模式  36-37
    4.1.4 日本模式  37-38
  4.2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经验的借鉴  38-41
5 基于 CAS 理论的农民工身份融入策略之研究  41-52
  5.1 CAS 理论在农民工身份融入系统中的应用  41-43
  5.2 微观层面:两大群体的转变与互动  43-46
    5.2.1 两大群体的转变  43-44
    5.2.2 两大群体的互动  44-46
  5.3 宏观层面:融入系统的完善  46-52
    5.3.1 构建象征符号体系  46
    5.3.2 完善身份融入制度  46-49
    5.3.3 推行家庭式迁移模式  49-50
    5.3.4 建构身份融入平台  50-52
6 结论  52-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60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60

相似论文

  1.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2.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3.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D412.6
  4.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行使的制度保障研究,D412.6
  5. 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6.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8.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9. 南京市农民工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412.6
  10.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及执行情况研究,D412.6
  1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G521
  12.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分析,D412.6
  13. 劳动力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412.6
  14. 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15. 重庆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F249.2
  16. 当前我国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D412.6
  17. 重庆市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8.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问题研究,F842.6
  19.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20. 缺失与重构:苏南农民工权利保障研究,D632.1
  21. 当今中国农民工“人的尊严”的维护: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41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工人运动与组织 > 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 > 工会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