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感,包括其内在心理结构与现状。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一、提出理论构想:通过检索和"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以南昌市大学生为例

作 者: 蒋庆刚
导 师: 孙庆民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公平感 公平感 负面新闻 问卷编制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公平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诸多学者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法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在中国文化和制度下的中国大学生公平感 的学位论文">社会公平感,包括其内在心理结构与现状。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一、提出理论构想: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并进行专家访谈,整理出社会公平感的理论结构;二、探索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心理维度: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词汇联想、词汇评级的方式,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探索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心理维度;三、编制大学生社会公平感问卷:以第二步为基础,编制预测问卷,施测后通过筛选和删减,编制出正式问卷;四、正式施测大学生社会公平感问卷:通过检验问卷的信效度来确保问卷的可靠,同时对受测群体的社会公平感的现状、人口统计学差异进行探讨;并研究大学生社会公平感与其接收的社会负面新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分四次发放1500份问卷,一共回收1375份有效问卷。结论如下:(1)在以我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知觉主要分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互动公平、权利公平和弱势公平六个维度;(2)本研究所编制大学生社会公平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分配公平和弱势公平维度内的信度还有所欠佳;(3)正式施测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所有维度中除了弱势公平以外,其他维度的均分均显著低于中点分值,即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偏低;(4)大学生社会公平感在程序公平、机会公平维度以及整体上,女性得分显著低于男性;(5)不同年级在社会公平感的各维度以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6)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机会公平、程序公平、弱势公平、互动公平以及总分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机会公平中理工科类大学生得分最低;程序公平中社会科学类大学生得分最低;弱势公平中理工科类大学生得分最低;互动公平中理工科类学生得分最低;总分则是理工科类学生的分最低。(7)本研究中大学生社会公平感在生源地这个变量上没有发现显著差异。(8)倾向于接受社会负面新闻的被试组在机会公平维度和整体上具有较低的社会公平感。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序言  9-11
1 文献综述  11-23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3
    1.1.1 公平、公正  11-12
    1.1.2 公平和正义  12
    1.1.3 公平和平等  12
    1.1.4 公平感  12-13
  1.2 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理论  13-23
    1.2.1 前公平理论时期  13-14
    1.2.2 公平理论  14-18
    1.2.3 公平感的相关研究  18-23
2 研究设计  23-25
  2.1 研究目的  23
  2.2 研究假设  23
  2.3 被试  23
  2.4 研究方法和步骤  23-24
  2.5 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24-25
3 研究一 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结构探索  25-30
  3.1 研究目的  25
  3.2 方法和步骤  25-29
    3.2.1 社会公平核心词汇搜集  25-26
    3.2.2 社会公平的核心词汇的整理  26
    3.2.3 词汇评级  26-27
    3.2.4 探索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心理维度  27-29
  3.3 结果和维度命名  29-30
4 研究二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问卷的编制  30-42
  4.1 预测问卷的编制  30-33
    4.1.2 研究目的  30
    4.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30-33
    4.1.4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33
  4.2 正式问卷的施测  33-42
    4.2.1 研究目的  33
    4.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33-34
    4.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34-37
    4.2.4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现状  37
    4.2.5 大学生公平感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37-40
    4.2.6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与社会负面新闻偏好之间的关系  40-42
5 分析与讨论  42-45
  5.1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维度  42-43
  5.2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问卷的信、效度  43
  5.3 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现状  43-44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44-45
6 结论  45-46
参考文献  46-49
附录  49-57
致谢  57-58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58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中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B841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4.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G631
  5.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6.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7.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8.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9.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1.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2.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3.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5.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6.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7.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8.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9. 青少年学生担忧倾向性:结构、测量及特点研究,B841
  20.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21.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