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和为贵”何以在先秦时期产生

作 者: 张英良
导 师: 姚春鹏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先秦 《诗经》 《周易》 “和”因子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孔门弟子有若提出的“礼之用,”是古老的“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关于“‘和为贵’何以在先秦时期产生”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以与“和为贵”相关的史料及后人对这些史料研究的一些成果为基础,以中国文化的起源、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儒家学派思想风格、《诗经》《周易》“和”因子的解读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为研究基点,综合中国哲学、历史学、史料学、考古学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文献法、文化比较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和为贵”得以产生的一些文化源流,给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现一些有益启示。华夏民族文化起源时期多种文化源流的汇聚、不同部族的文化趋于融合的方向选择为“和”文化奠定了最初的基因。周室衰微、王权旁落、诸侯争锋、百家争鸣为“和为贵”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孕育空间,儒家自身特有学派风格和有若的思想特点在主观上为“和为贵”的诞生创造了思维动力。夏、商、周三代之“礼”的变迁为“礼之用,和为贵”作了历史的铺垫。《诗经》、《周易》中的“和”因子深刻影响了包括有若在内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和为贵”产生源泉的探讨启示世人随着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类应该学会对影响文化发展的不同因素施加必要的影响乃至控制,使文化沿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应以审慎、理性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形态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开展相互之间的理性对话,尽可能地实现文化融合、文化并存,尽可能地避免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悲剧发生。不同民族都应看到文化的未来对于人类的更高要求与期待,以审慎与开放的视野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人类的文化整体达到更高的层面,达到文化生态和谐。文化生态质量的提升是需要浑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基石的,并且到一定阶段这些文化积淀需要进行系统地整理,以便在反思中走过前方的十字路口。对发生在近代、现代的文化因子进行必要的整合,为人类文化未来发展提供系统浑厚的近现代文化基石,已成为解决人类文化未来发展问题的基础性任务。通过对近现代文化符号进行超越一般意义的整理来丰富人类的智慧,架构一座沟通远古与近现代智慧的桥梁才是人类文化走向未来之路。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导言  7
一、先秦儒家文化源泉  7-38
  1. 华夏文化的诞生  7-11
    (1) 各具特色的部族文化的衍生  7-10
    (2) 不同部族的文化融合  10-11
  2. 《诗经》对""文化基因的奠定  11-20
    (1) 《诗经》——先秦多国文化的融合  11-14
    (2) 《诗经》对个人与社会美好生活的表达及其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14-15
    (3) 《诗经》中"和"思想的萌芽  15-17
    (4) 《诗经》对儒家学派的影响  17-20
  3. 《周易》——"和为贵"的思维基因  20-26
    (1) 《周易》之"易"所体现的中国式基本思维方式  20-23
    (2) 《周易》对儒家学派的影响  23-26
  4. 《诗经》与《周易》两经之结合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26-28
  5. 夏商周三代之礼制的变迁方向及其对儒家学派的影响  28-38
    (1) 礼的衍生  28-29
    (2) 周公与周礼  29-31
    (3) 三代之礼的变迁——华夏民族对"和"的崇尚  31-33
    (4) 孔门师徒对礼的坚持和发展  33-38
二、"和为贵"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8-46
  1. 周王室权力格局的失控  38-40
    (1) 王室衰落王权旁落及周礼的必然命运  38
    (2) 权力争夺的混乱和对周礼的僭越  38-40
  2. "礼坏乐崩"的历史局面与有若本人  40-43
    (1) "礼坏乐崩"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得以产生的客观因素  40-41
    (2) 有若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发展  41-43
  3. "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  43-46
    (1) 王室衰微、贵族文化民间化及文化发展空间的扩大  43-44
    (2) "百家争鸣"对思想文化自由的进一步影响  44-46
三、"和为贵"在先秦产生对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启示  46-48
结束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0
致谢  50-51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1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3.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4.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5.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6. 电极和电解质对H2O2开路电位的影响研究,TM911.4
  7. 许彭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R249.2
  8. 李贵教授学术经验及温肺化瘀定喘法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R249.2
  9.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10.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必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及对策研究,G831.3-4
  11. “前四史”引《易》考谕,B221
  12. 基于模型的Web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TP311.53
  13. 营养调控对猪生产性能及氮磷排放影响的研究,S828.5
  14. 郭篯龄《周易从周》研究,B221
  15. 邯郸市构建服务型政府问题研究,D630
  16.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7. 氰氟草酯降解菌分离鉴定、降解特性的研究及氰氟草酯水解酶基因(chbH)的克隆和表达,X172
  18. 聚吡咯—钴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H2O2电还原性能研究,O643.32
  19. 厌氧条件下初始NO3-含量对土壤反硝化气体(N2、N2O和NO)和CO2排放的影响,X131.3
  20. 基于IAD框架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X33
  21. 拖拉机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转向机构及液压系统设计,S219.0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