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污染物运移的填埋场屏障系统服役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作 者: 关驰
导 师: 楼章华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水工结构工程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 衬垫系统 成层覆盖层 降解 扩散解析解 非饱和 耦合 大气压经 现场试验
分类号: X7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有毒性渗滤液和填埋气对填埋场底部、填埋场周边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填埋场建造了标准的防渗系统,仍有相当多的场地对地下水、周围土体和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垃圾填埋场覆盖屏障气体运移特性与长期服役性能评价方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垃圾填埋场复合衬垫在高应力和高水头作用下的防污性能研究”、973计划“填埋场服役性能模拟、灾害评价及可持续防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城市垃圾填埋场水气产生、运移及系统化工程控制”和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垃圾填埋场复合衬垫长期性能的离心模型试验与污染防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填埋场屏障系统服役性能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污染物迁移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的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分析了填埋场饱和与非饱和衬垫系统和覆盖层系统中渗滤液及填埋气的运移问题。探讨了不同类型衬垫系统和覆盖层系统的有效性。最后在国内外对填埋场现场试验研究的成果上,针对淮南填埋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并给出填埋场现场分析的定量方法。本文所做工作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比较了国内外对填埋场底部衬垫系统及顶部覆盖层系统的组成差别及设计标准。对国内外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性质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渗滤液和填埋气主要污染物在填埋场土层中的环境土工参数进行了汇总和统计分析,给出了这些参数的设计取值范围;(2)由于固体垃圾中很大部分都是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很重要。结合一阶降解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衬垫系统中土工聚合粘土垫(GCL)+衰减层(AL)复合衬垫系统,首次给出了考虑降解作用下污染物在GCL+AL复合衬垫系统的一维解析解。研究结果表明,如果GCL半衰期小于1年,在预测GCL+AL系统中有机污染物迁移时可以忽略GCL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3)结合非饱和单层土中含水量线性分布,得到了污染物在非饱和衬垫土层中的一维扩散解析解。该解析解简单方便,并能考虑含水量线性变化时污染物的扩散问题,同时指出非饱和问题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4)分析了国内外填埋场设计中用于控制填埋气释放的覆盖层系统组成。建立了饱和覆盖层中填埋气的一维扩散模型,模型考虑了随时间变化的气体浓度边界。基于菲克定律及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得到了气体污染物通过饱和复合覆盖层的一维扩散解析解,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内不同类型覆盖层系统对填埋气控制性能的有效性,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基于性能的填埋场复合覆盖层系统的初步设计;(5)对于国内覆盖层系统类型,饱和情况下GM+GCL、CCL、GM+CCL对气体扩散的控制性能依次减弱。对于GM/GCL,GCL含水饱和度从0.85增加到1时,覆盖层顶部通量减小了82.5%。饱和时GM/GCL系统顶部气体达到稳态的时间是非饱和情况下的约100倍。对于GM/CCL, CCL含水饱和度从0.1增加到0.85时,覆盖层顶部通量减小了近1个数量级;(6)针对垃圾填埋场内部生物降解产生的气体(以甲烷为主)和氧气等在非饱和覆盖层中的运移问题,建立了气体在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的一维扩散模型。模型考虑了覆盖层含水量瞬态变化和气体扩散的耦合作用。对于lm厚的覆盖层,气体运移20d到100d时,祸合含水量瞬态变化时得到的气体相对浓度较含水量稳态变化时得到的浓度小近8倍。并总结了非饱和土中气体扩散系数变化的经验公式,比较得到不同气体扩散系数形式对祸合结果有较大影响;(7)根据国外对覆盖层顶部大气压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拟合得到压强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大气压强对填埋气运移作用明显时压强波动幅度的取值范围,对实际填埋场区域压强波动对气体控制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8)最后借助于对填埋场污染物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淮南某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现场运移特性,给出了在成层粘土层中污染物运移及预测的分析方法。现场试验表明17年后,Cl-在填埋场底土中的运移深度已经达到了底土下部的老粘土层;COD的运移深度则在3m左右。将一维对流扩散理论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可知对流弥散作用对于污染物的运移较为重要;以地表面为接触面得到拟合结果不能很好地表示实际污染物的运移,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有效接触面问题。最佳的拟合结果得到的有效接触面为地表面之上50cm。将一维对流-弥散解析解与实测数据的拟合比较则可得到粘土层相关运移参数的取值范围,可为污染物进一步运移提供依据。

全文目录


致谢  7-8
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目录  13-15
第1章 绪论  15-39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4
  1.2 渗滤液在衬垫系统中运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8
  1.3 填埋气在覆盖层系统中运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8-34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34-38
  1.5 本文的创新点  38-39
第2章 污染物在填埋场屏障系统中的运移机理  39-59
  2.1 土水特征曲线分析防渗系统孔隙特征  39-40
  2.2 渗滤液在填埋场衬垫系统中的运移机理  40-49
  2.3 填埋气在填埋场防渗系统中的运移机理  49-55
  2.4 污染物运移过程中气水两相渗流机理  55-57
  2.5 结语  57-59
第3章 考虑降解时污染物在含GCL复合衬垫系统—维对流扩散解析解  59-73
  3.1 引言  59
  3.2 基本假设与计算模型  59-62
  3.3 方程解答  62-65
  3.4 与数值解的比较  65-66
  3.5 参数分析与应用  66-71
  3.6 本章小结  71-73
第4章 污染物在填埋场底部非饱和土中的一维扩散解析解  73-85
  4.1 引言  73
  4.2 数学模型  73-75
  4.3 模型的解  75-80
  4.4 与数值解及饱和时解的比较  80-82
  4.5 参数分析  82-83
  4.6 本章结论  83-85
第5章 饱和填埋场覆盖层系统中气体一维扩散模型解析解  85-99
  5.1 引言  85
  5.2 饱和复合覆盖层中气体一维扩散模型建立及控制方程  85-87
  5.3 模型解析解的推导  87-89
  5.4 与数值解法的比较  89-91
  5.5 覆盖层系统评价及参数分析  91-97
  5.6 本章小结  97-99
第6章 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气水两相扩散模型  99-113
  6.1 引言  99
  6.2 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气体扩散模型  99-102
  6.3 耦合模型求解与验证  102-103
  6.4 算例分析  103-111
  6.5 本章小结  111-113
第7章 气压影响下非饱和覆盖层的气水两相运移模型  113-125
  7.1 前言  113-114
  7.2 数值模型的建立  114-116
  7.3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116-124
  7.4 本章小结  124-125
第8章 填埋场屏障服役性能评价的工程实例  125-141
  8.1 引言  125
  8.2 材料和方法  125-128
  8.3 主要结果和讨论  128-140
  8.4 本章小结  140-141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141-144
  9.1 主要结论  141-142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142-144
参考文献  144-157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157-158

相似论文

  1. 井下数据电磁感应传输方法的研究,TE928
  2. 基于Thermo-Calc三元共晶合金凝固路径的耦合计算,TG111.4
  3. 永磁磁力耦合器结构与特性研究,TH139
  4. 精密离心机动平衡系统控制方法研究,TH113.25
  5. 半透明材料辐射与相变耦合换热研究,V259
  6. 乙草胺降解株Y3B-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7.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8. ML模型下耦合可兴奋系统的动力学研究,Q42
  9. 低分子量亨氏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TS254.9
  10. 负载铈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氯霉素研究,X703
  11. 静电纺丝法制备TiO2及其光催化行为的研究,O614.411
  12.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13.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14.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15.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16. 水氮耦合对宜宾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S572
  17. 诱变选育棉籽粕高效脱毒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筛选研究,S816.6
  18. 蒸汽管路系统结构振动研究,TK284.1
  19.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20. 基因棉粕检测及其转基因成分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降解规律研究,S816
  21.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