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能值分析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阈值研究

作 者: 马杰
导 师: 谭少华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人居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评价 评价阈值 能值分析
分类号: X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建设活动为主体的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更充足的生活空间、更高的生活质量、更便捷的交通等各种“正”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引发环境问题、生态威胁等各种“反”效应的影响。而近年来这种“反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趋势,寻求能够“扬正抑反、均衡二者”的健康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了化解矛盾的有力选择。因而探索研究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越发重要起来。如何科学评价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确定其可持续发展状态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该评价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自然资源、公共物品、人类服务难以量化;②量纲难以统一;③“正反”效应难以综合起来展开评价;④评价的判断阈值研究较少。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突破常规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采用能值分析方法来量化评价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建立能值方法下的评价指标,并探索其评价指标的临界阈值,即可以判断系统是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临界值。以重庆市域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价其直辖以来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藉以提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在实践上,为相关管理、政策推行提供参考;在理论上,充实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研究及能值方法应用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①首先,论文对于国内外关于可持续评价的各类方法,及评价阈值的研究实践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其各自特色及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尤对国内外能值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了详细总结。②其次,提出了体现“正”、“反”效应的发展型、限制型、综合型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临界状态的判断依据,然后运用能值方法,建立了对应的发展型、限制型、综合型评价指标,并根据判断依据研究指标的临界量化判断阈值。③再次,运用建立的评价方法、指标及其阈值,以重庆市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系统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对案例区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在1997-2011年间,从总体和局部层面对案例区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展开判断评价及发展趋势分析。并根据案例区的分析结论,提出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发展策略。最终取得的主要结论归纳为如下三点:1)综合层面评价系统可持续性的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从1997年的0.58逐年递增到2011年的1.18,在2004年时突破该指标的可持续临界阈值1.00。表明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程度一直处于稳步增强中。在1997-2011年间,系统在宏观整体层面上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逐步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2004年为临界转折点。2)1997-2011年间,限制型、发展型评价指标及其阈值的运算结果表明,在某些局部层面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及回收的循环发展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针对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及其结果,本文在规划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了对应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建议和对策。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3
1 绪论  13-21
  1.1 研究背景  13-15
    1.1.1 人居环境建设活动导致“正”“反”效应  13-14
    1.1.2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扬“正”抑“反”发展的必然选择  14
    1.1.3 可持续发展评价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热点  14-15
  1.2 课题源起、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7
    1.2.1 课题源起  15-16
    1.2.2 研究目的  16
    1.2.3 研究意义  16-17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7-19
    1.3.1 研究对象  17-18
    1.3.2 研究内容  18-19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9-20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9
    1.4.2 研究方法  19-20
  1.5 基础数据的获取  20-2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33
  2.1 指标体系类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21-24
    2.1.1 国外研究概况及趋势  21
    2.1.2 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21-22
    2.1.3 对该类方法的总结与评价  22-24
    2.1.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2.2 其它类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24-26
    2.2.1 生态足迹法  25
    2.2.2 真实储蓄方法  25-26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2.3 国内外能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6-30
    2.3.1 国外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26-27
    2.3.2 国内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27-28
    2.3.3 对该类方法的总结与评价  28-29
    2.3.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9-30
  2.4 可持续发展评价阈值的研究情况  30-32
    2.4.1 精确判断阈值  30-31
    2.4.2 相对判断阈值  31
    2.4.3 对本研究的启示  31-32
  2.5 本章小结  32-33
3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值方法及其阈值构建  33-53
  3.1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3-34
    3.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33
    3.1.2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3-34
  3.2 人居环境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宏观理论判断依据  34-36
    3.2.1 宏观理论判断依据的意义  34
    3.2.2 宏观理论判断依据的根源  34
    3.2.3 宏观理论判断依据的内容及分类  34-36
  3.3 评价阈值的内涵及其实现过程  36-37
    3.3.1 阈值的内涵  36-37
    3.3.2 本文研究的评价阈值  37
    3.3.3 评价阈值的实现过程  37
  3.4 理论判断依据、评价方法、指标、阈值之间的关系及指标的意义  37-38
    3.4.1 理论判断依据、评价方法、指标、阈值之间的关系  37-38
    3.4.2 指标的意义  38
  3.5 能值评价方法的原理、选用理由及其分析步骤  38-41
    3.5.1 本文切入角度  38
    3.5.2 能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  38-40
    3.5.3 选取能值方法作为评价方法的理由  40
    3.5.4 能值法分析步骤  40-41
  3.6 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能值流分析  41-43
    3.6.1 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分析  41-43
    3.6.2 编制能值分析表  43
  3.7 用能值法构建可持续评价指标及确定其阈值的思路  43-44
    3.7.1 基本思路  43
    3.7.2 用能值法建立单项指标与总指标  43-44
    3.7.3 单项指标分类及确定其阈值  44
  3.8 用能值法建立单项评价指标及确定其阈值  44-49
    3.8.1 限制型指标及其阈值  44-47
    3.8.2 发展型指标及其阈值  47-48
    3.8.3 其它辅助单项指标  48-49
  3.9 用能值法建立总评价指标及确定其阈值  49-50
  3.10 总评价指标与其它指标临界阈值之间的关系  50
  3.11 本章小结  50-53
4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  53-76
  4.1 重庆市概况  53-55
    4.1.1 区位  53
    4.1.2 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53-55
  4.2 人居环境建设系统基础能值数据计算  55-59
    4.2.1 根据人居环境建设系统能值流界定相关基础数据  55-56
    4.2.2 基础能值数据计算  56
    4.2.3 总体能值投入产出情况计算  56-59
  4.3 人居环境建设系统可持续评价指标计算、发展状态判定及纵向分析  59-73
    4.3.1 综合型指标  59-61
    4.3.2 限制型指标  61-67
    4.3.3 发展型指标  67-69
    4.3.4 辅助指标  69-73
  4.4 人居环境建设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主要结论  73-75
    4.4.1 总体层面的可持续性  73
    4.4.2 局部层面的可持续性  73-75
  4.5 本章小结  75-76
5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76-90
  5.1 结果分析  76-77
  5.2 城市规划层面建议  77-87
    5.2.1 产业方面  78-80
    5.2.2 交通方面  80-82
    5.2.3 空间方面  82-83
    5.2.4 能源资源利用方面  83-84
    5.2.5 生态环境方面  84-85
    5.2.6 总的建议  85-87
  5.3 城市管理层面建议  87-88
    5.3.1 引导发展  87
    5.3.2 强化管理  87-88
  5.4 本章小结  88-90
6 结论与展望  90-94
  6.1 研究结论  90-91
  6.2 主要创新点  91
  6.3 存在不足与展望  91-94
    6.3.1 不足  91-92
    6.3.2 展望  92-94
致谢  94-96
参考文献  96-101
附录  101-113
  附录一:部分能值计算公式(H.T.ODUM.1996)  101-103
  附录二:各物质能值转换率  103-105
  附录三: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系统 2011 年能值相关数据计算表  105-108
  附录四: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系统 1997-2010 年能值相关数据计算表  108-113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13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6.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8.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9.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0.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2.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3.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4. 经济模式变革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G812.0
  15. 兰州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F426.22
  16.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17.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8.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19.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F205;F299.2
  20. 新疆兵团新型团场小城镇发展的研究,F299.27
  21. 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G718.5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保护管理 >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