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研究

作 者: 冉来凤
导 师: 杨生平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公众舆论 协商民主
分类号: D0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公众舆论概念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核心范畴。早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书中,哈贝马斯就对其进行了史前史的分析和本质内涵的探讨,此后又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导着他的批判理论。因此,要想更好的理解哈贝马斯的思想,就必须对公众舆论这一理论加以分析。从起初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到后来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之后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哈贝马斯从未真正放弃公众舆论,而是一直作为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存在于他庞大的思想体系之中。本文首先对公众舆论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将其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公众舆论由舆论发展而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努力的结果。哈贝马斯将“公众舆论”理解为公众在公共领域这个空间里针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遵循民主、自愿、平等的原则下进行理性讨论,以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是具有批判性的,并影响公共权力机关决策的制定。在对公众舆论概念进行分析之后,遵循着哈贝马斯的理论轨迹,本文重点分析了公众舆论理论困境与重建。由于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公众舆论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加上大众传媒的商业化,传媒成了权力机关和利润的奴隶,也不在传播大众意见。在这种内外环境均遭破坏的情况下,公众舆论陷入困境。庆幸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转向对语言学的分析,提出了主体间性,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设置了理想的言说情景,为公众的正常交往提供了背景支撑,为公众舆论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平台。不可否认的是,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它所带有的乌托邦色彩,从它产生之日就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讨论。不过,十全十美的理论是不存在的,正是他的优点和不足才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经验借鉴。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的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8
第一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渊源  8-12
  一、“公众舆论”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8-9
  二、“公众舆论”概念的历史分析  9-12
第二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内涵  12-19
  一、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  13-15
    (一) 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  13-14
    (二) 代表型公共领域  14
    (三)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14-15
  二、公众舆论的概念  15-18
  三、公众舆论的特征  18-19
    (一) 公共性  18
    (二) 批判性  18
    (三) 理性  18-19
    (四) 以公众媒介为载体  19
第三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困境与重建  19-31
  一、公众舆论的理论困境  19-24
  二、公众舆论的理论重建  24-31
    (一) 语言哲学的引入  24-26
    (二) 生活世界与体系  26-28
    (三)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与交往理性的确立  28-31
第四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价值与限度  31-34
  一、公众舆论的理论价值  31-33
    (一) 公众舆论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31
    (二) 公众舆论为公民自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31-32
    (三) 公众舆论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32-33
  二、公众舆论的理论限度  33-34
第五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对完善与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启示  34-41
  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特点  34-35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商民主  34-35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  35
    (三) 中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存  35
  二、中国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35-37
    (一) 选举民主还有待完善  35-36
    (二) 协商面临平等危机  36
    (三) 协商与决策间存在脱节现象  36
    (四) 讨论协商的水平较低  36-37
    (五) 人民政协没能积极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7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路径  37-39
    (一) 拓宽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7-38
    (二)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8
    (三)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社会功能  38
    (四) 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38-39
    (五)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9
  四、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对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启示  39-41
参考文献  41-45
致谢  45

相似论文

  1.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2.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研究,D922.181
  4. 中国乡村协商治理机制探析,D422.6
  5. 河北省协商委员会研究,D628
  6. 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D09
  7. 简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研究,B516.59
  8.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9.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621
  10. 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B516
  11.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12.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B516
  13.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研究,D422.6
  14. 协商民主视角下公共政策过程合法性问题研究,D630
  15. “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621.5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627
  17. 古特曼和汤普森的协商民主思想研究,D09
  18. 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G206
  19. 哈贝马斯及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B516
  20.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B516
  21. 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一种继承、批判与重构的思考进路,D90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世界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