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因素的变化及抗凝治疗的影响

作 者: 韩冰
导 师: 黄全跃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心血管内科学
关键词: 非瓣膜性房颤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D-二聚体 纤溶 抗凝
分类号: R541.7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监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AI-1和D-dimer的浓度,并观察PAI-1和D-dimer浓度随抗凝治疗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PAI-1和D-dimer水平的临床因素,探讨纤溶因素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高凝状态形成中的作用及抗凝治疗早期纤溶指标浓度的变化趋势,以期能够更深入地做好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抗凝治疗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方法:选取自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来我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同时还有以下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年龄≥75岁,既往脑卒中或栓塞病史、糖尿病)25例作为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并选取患有高血压疾病的窦律组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监测窦律组,房颤组患者抗凝治疗各时间点(1天、1月、2月)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窦律组及房颤组患者抗凝治疗各时间点(1天、7天、1月、2月)PAI-1、D-dimer浓度和INR值。分析两组患者PAI-1和D-dimer浓度的差异、影响PAI-1和D-dimer浓度的临床因素、该指标随抗凝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及PAI-1、D-dimer和INR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房颤组和窦律组在实验室基线资料上无差别,年龄因素在两组之间不均衡,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PAI-1、D-dimer水平无关。房颤组PAI-1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窦律组。2.对房颤组PAI-1和D-dimer浓度随抗凝治疗时间各点(1天、7天、1月、2月)的变化值资料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I-1和D-dimer浓度在各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0,0.000);PAI-1浓度随抗凝治疗各时间点下降百分比分别为7%、18%、31%, D-dimer浓度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9%、34%、43%;行事后两两检验,PAI-1浓度在第1天和7天相比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α),余各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D-dimer浓度在各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3.分析房颤组PAI-1、D-dimer抗凝治疗各时间点的浓度和窦律组之间的差异性。PAI-1浓度在抗凝治疗7天时与窦律组相比较无差别(p>0.05),余时间点(1月、2月)均有差别(p<0.05):D-dimer浓度治疗2月时和窦律组比较无差别(p>0.05),余时间点(7天、1月)均有差别(p<0.05)。4.分析影响PAI-1和D-dimer浓度的临床因素。有吸烟史、既往血栓栓塞史、冠心病史患者血浆PAI-1浓度升高,简单相关分析发现,PAI-1和吸烟史、既往血栓栓塞史、冠心病史之间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33、0.302、0.30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既往血栓栓塞史、糖尿病史及冠心病史患者D-dimer浓度升高,简单相关分析发现,D-dimer和吸烟史、既往血栓栓塞史、糖尿病史及冠心病史之间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66、0.419、0.325、0.48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既往血栓栓塞史是PAI-1浓度变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血栓栓塞史、冠心病史是D-dimer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5.分析PAI-1、D-dimer和INR三者之间的关系。经两样本t检验,发现PAI-1、D-dimer浓度在INR不同水平(INR≤2.0及INR>2.0)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0、0.038),INR≤2.0组PAI-1和D-dimer均值较高。简单相关分析发现PAI-1、D-dimer和INR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3、-0.443;p值分别为0.010、0.000),PAI-1和D-dime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8P=0.000)6.全部患者在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脑卒中和周围血管血栓并发症发生,无胃肠道不适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纤溶相关指标(PAI-1、D-dimer)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低纤溶状态是其高凝状态形成的重要原因。2.PAI-1和D-dimer水平是房颤患者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监测PAI-1和D-dimer的水平可早期预测其血栓的发生。3.吸烟、既往血栓栓塞、糖尿病和冠心病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AI-1和D-dimer活性而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促进房颤的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4.抗凝治疗可使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纤溶活性得到逐步改善,治疗1周纤溶活性即可得到明显改善,PAI-1、D-dimer分别在抗凝治疗第7天、2月时即可降至高血压窦律组患者的水平,抗凝治疗可有效快速改善房颤患者的低纤溶状态。5.随抗凝治疗密度的加强,房颤的纤溶活性可得以改善,在临床上联合INR和PAI-1或D-dimer,或联合两者可以对房颤患者高凝状态及其改善情况进行更全面的监测。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词表(一)  12-13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词表(二)  13-14
第一章 前言  14-15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15-20
  2.1 研究对象  15-16
    2.1.1 实验组入选标准  15
    2.1.2 实验组排除标准  15-16
    2.1.3 对照组入选标准  16
  2.2 研究方法  16-19
    2.2.1 临床资料  16-17
    2.2.2 干预措施  17
    2.2.3 试剂和仪器  17
    2.2.4 血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17-18
    2.2.5 检测方法  18-19
  2.3 统计学方法  19-20
第三章 结果  20-33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0
  3.2 PAI-1、D-dimer与临床相关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20-22
  3.3 PAI-1、D-dimer与临床相关参数之间的多因素分析  22-24
  3.4 房颤组各时间点PAI-1和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24-25
  3.5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5-29
  3.6 据INR分布范围不同分析PAI-1和D-dimer水平的差异并对三者行相关性分析  29-31
  3.7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后各时间点的一般实验室资料分析  31-33
第四章 讨论  33-43
  4.1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  33-35
  4.2 影响PAI-1和D-dimer变化的临床生化参数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5-39
    4.2.1 吸烟史  35
    4.2.2 冠心病史  35-36
    4.2.3 糖尿病史  36-37
    4.2.4 血栓栓塞并发症  37-38
    4.2.5 其他临床因素和PAI-1及D-dimer之间的关系研究  38-39
  4.3 抗凝治疗后PAI-1和D-dimer水平的变化情况  39-41
  4.4 INR、PAI-1和D-dimer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41-42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2-43
第五章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9
综述  49-60
  参考文献  57-60
致谢  60-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及书籍  61

相似论文

  1. 不同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R318.08
  2.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差异性表达的研究,R622
  3.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 Ⅰ的酶学性质和初步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R96
  4. 抗炎抗凝双效融合蛋白TAP-SSL5的功能研究,R543.5
  5. CRT术后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R541.6
  6. 凝血功能障碍与脓毒症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R459.7
  7. 急性左心衰伴心房颤动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R541.6
  8. 导管溶栓治疗早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R654.4
  9. 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的意义,R651.15
  10. D-二聚体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变化的研究,R651.1
  11.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研究,R541.75
  12.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及中心动脉压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关系,R541.75
  13. 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探讨,R446.11
  14. 蚯蚓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组分的性质,Q814.1
  15. 类肝素化多糖材料抗凝血效果评价方法研究,R318.08
  16.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R743.3
  17.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肝衰竭时两种抗凝技术的效果比较,R657.3
  18. 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心肌酶含量的影响,R285.5
  19. 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后肌钙蛋白T含量的影响,R285.5
  20. 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组织MMP-9的影响,R285.5
  21. 桑叶提取液抗实验性血栓作用机理的研究,R285.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 心脏疾病 > 心律失常 > 心房纤颤与心房扑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