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族吹吹腔戏的历史叙述

作 者: 秦思
导 师: 萧梅
学 校: 上海音乐学院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吹吹腔 历史 变迁 少数民族戏曲
分类号: J8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少数民族戏曲是中国众多戏曲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中国戏曲艺术这个色彩纷呈的百花园中展现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由于它是一门集歌、舞、故事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艺术,其综合的艺术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势必要采用多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的研究方式,才能够较全面地体现其本质及内涵。然而,这些多重的资料都是单一分散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体现着戏曲的不同面,只有将其整合放置于同一历史过程之中,它们才具有关联性和互证性,才能够使戏曲的画卷由平面变为立体。而戏曲本身,作为历史的载体,也因此成为我们了解中国音乐、文化乃至社会的过去与现在的重要切入口之一。从研究方法而言,其历时与共时兼具的特质,为我们提供了立体研究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在历史过程中观察对象,在多重资料中构建历史的研究方式,我们既可以勾勒对象的过去和历史,也可以看到其动态的变迁过程,更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以整个社会和历史过程为背景,探讨和挖掘其存在于历史以及当下的各种现象,并分析牵扯其中的各种关系。因而,本文即以“历史变迁”为视角,将流行于云南省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放置于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进行观察。从第二章至第四章,笔者将与吹吹腔戏相关的历史资料、近现代文献著作、戏曲文物、历史传说、生存环境以及在田野调查中所得到的口述资料相结合,将吹吹腔戏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过程按照其身份的转换分为三个节点,并分别从演出团体、演戏环境、表演程式、表演形式、音乐构成、剧本来源、剧目创编、演戏习俗、社会功能、存在身份、存在方式、生存维度等多个方面对吹吹腔在这三个阶段的历史面貌、发展轨迹进行论述,从整体上勾勒出吹吹腔戏自形成至今,发展、延续、反哺的历史变迁过程。由此,笔者从中抽提出吹吹腔戏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显现的包括其形成、声腔源流、身份转换、存在方式与认同、音乐与地方感、多重生存维度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及音乐文化现象,并在历史变迁中逐一进行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进一步延伸,通过吹吹腔戏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所显现的构成基因以及生存景观来探讨少数民族戏曲的共性特征,并以本文的研究为基础,从“历史变迁”和“综合性”切入,对少数民族戏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思考,希望不仅为吹吹腔戏的研究填补研究空缺、开阔研究视角和层面,更能为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参照性理论价值和意义的个案。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19
  一、缘起  7-8
  二、研究对象及其背景  8-12
  三、研究现状与实地考察  12-16
  四、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16-18
  五、章节安排  18-19
第一章 吹吹腔及白剧的概念辨析和界定  19-31
  第一节 文献中的吹吹腔及白剧概念  19-27
    一、词/辞典类(7本)  19-23
    二、志书、集成类(4本)  23-25
    三、专著类(3本)  25-27
  第二节 民间集体记忆中的吹吹腔及白剧概念  27-29
    一、白剧团集体记忆中的吹吹腔及白剧  27-29
    二、戏班集体记忆中的吹吹腔及白剧  29
  第三节 吹吹腔及白剧的概念界定  29-30
    一、吹吹腔(戏)的概念界定  30
    二、白剧的概念界定  30
  本章小结  30-31
第二章 作为吹吹腔戏的吹吹腔(-1949):自在于民间  31-56
  第一节 文本资料中的吹吹腔  31-48
    一、古代史料中的吹吹腔  31-34
    二、近现代文本资料中的吹吹腔  34-48
  第二节 戏曲文物中的吹吹腔  48-51
    一、民间戏台中的吹吹腔  49-50
    二、脸谱中的吹吹腔  50-51
  第三节 民间集体记忆中的吹吹腔  51-54
    一、云龙县  51-52
    二、剑川县  52-53
    三、洱源县  53
    四、鹤庆县  53-54
  本章小结  54-56
第三章 作为白剧的吹吹腔(1949-1999):双重身份共存  56-76
  第一节 演出团体及演戏环境  56-61
    一、演出团体  56-59
    二、演戏环境  59-61
  第二节 剧目及表演程式  61-64
    一、剧目  61-63
    二、表演  63-64
  第三节 音乐  64-73
    一、白剧吹吹腔  64-71
    二、民间吹吹腔  71-73
  第四节 社会功能  73-74
    一、1949-1967:由单一走向多重  73
    二、1968-1978:国家意识形态下的“纯粹”  73
    三、1979-1999: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重性  73-74
  本章小结  74-76
第四章 回到“吹吹腔戏”的吹吹腔(2000-2012):传统再构  76-105
  第一节 演出团体及演戏环境  76-82
    一、演出团体  76-78
    二、演戏环境  78-82
  第二节 剧本剧目及表演  82-85
    一、剧本剧目  82-83
    二、表演  83-85
  第三节 音乐及传承  85-95
    一、音乐  85-94
    二、传承  94-95
  第四节 演戏习俗及社会功能  95-103
    一、云龙县  95-102
    二、洱源县  102-103
  本章小结  103-105
第五章 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吹吹腔  105-121
  第一节 历史的发展、延续与反哺  105-110
    一、历史的发展  107-108
    二、历史的延续  108-109
    三、历史的反哺  109-110
  第二节 历史变迁中的吹吹腔音乐现象  110-115
    一、吹吹腔的形成  110-112
    二、吹吹腔声腔源流  112-115
  第三节 历史变迁中的吹吹腔文化现象  115-120
    一、身份转换、存在方式与认同  115-118
    二、音乐与地方感  118-119
    三、历史变迁中的五重生存维度  119-120
  本章小结  120-121
第六章 作为少数民族戏曲的吹吹腔  121-130
  第一节 历史变迁中的共性特征  121-126
    一、“多源性”基因  121-123
    二、“多重”生存景观  123-126
  第二节 历史变迁中的研究视野与方法  126-128
    一、从“历史变迁”看少数民族戏曲  126-127
    二、以“综合性”方法研究少数民族戏曲  127-128
  本章小结  128-130
结语  130-132
参考文献  132-136
后记  136-137

相似论文

  1.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研究,D771.2
  2.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体系即历史”——达尔豪斯音乐美学治学观蠡测,J601
  5.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6. 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F592.7
  7.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8.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10. 教育精神之生活叙事研究,G40
  11. 云南石林撒尼人传统服饰现状研究,K892.23
  12.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13. 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G629.2
  14.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演变,G527
  15.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6. 《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女性生活形态探究,G239.29
  17.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视角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631.42
  18.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19.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20. 农村嫁妆消费变迁研究,C912.82
  21. 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意义研究,G80-05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