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李清照词的量词修辞研究

作 者: 毕秋燕
导 师: 于广元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李清照 量词 修辞 易安体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李清照的人,或关注她的词作的艺术特色,或关注她词作的语言特色,或比较她的作品前后期的不同,或比较她的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异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其作品中的量词作研究。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李清照集》为语料来源,对李清照的词中的量词修辞功能作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以期发现其量词修辞的特点和作用。文章第一部分对李清照词中出现的量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并把这些量词区分为动量词和名量词两大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写。第二部分探究李清照词中的量词的修辞效果,根据修辞效果体现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量词本身的修辞效果、量词借助修辞格产生的修辞效果和量词借助语法形式产生的修辞效果。第三部分探究李清照词中的量词运用对于“易安体”的作用和影响。“易安体”是李清照作品艺术特色的概括,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易安体”的研究多停留在文学的层面上。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量词修辞功能的探究,发现量词的使用对于“易安体”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其一,有助于形成浅俗精美、清新自然的语言;其二,有助于形成新奇巧妙、不落俗套的构思;其三,有助于抒发细腻深刻、真实感人的感情;其四,有助于构造和谐严谨、优美动听的韵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绪论  6-11
第一章 李清照词的量词使用情况描写  11-21
  第一节 量词的确定及分类  11-14
    一、量词研究的成果  11
    二、本文量词分类标准  11-14
  第二节 李清照词的量词分类描写  14-21
    一、李清照词的名量词分类描写  14-18
    二、李清照词的动量词分类描写  18-21
第二章 李清照词的量词修辞效果  21-38
  第一节 量词本身的修辞效果  22-26
    一、量词本身的形象色彩  22-24
    二、量词本身的感情色彩  24-26
  第二节 量词借助修辞格产生的修辞效果  26-34
    一、夸张  27-28
    二、摹状  28-29
    三、比拟  29-30
    四、错综  30-31
    五、对偶  31-34
  第三节 量词借助语法形式产生的修辞效果  34-38
    一、数词+量词  35-36
    二、形容词+量词  36-37
    三、量词重叠  37-38
第三章 量词运用与“易安体”的形成  38-51
  第一节 “易安体”的特征  38-39
  第二节 李清照词中量词运用对“易安体”的影响  39-51
    一、有助于形成浅俗精美、清新自然的语言  40-43
    二、有助于形成新奇巧妙、不落俗套的构思  43-45
    三、有助于好发细腻深刻、真实动人的感情  45-47
    四、有助于构造和谐严谨、优美动听的韵律  47-51
结语  51-53
参考文献  53-59
附一:李清照词的量词分类统计表  59-60
附二:李清照词的量词篇目统计表  60-62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2-63
致谢  63-65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3. 日韩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H195
  4. 从修辞视角解读《大众哲学》,B27
  5. 汉英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H195
  6. 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中量词编排研究,H195
  7. 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I046
  8. 关于“口”的中日词汇比较研究,H136
  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动状型量词研究,H195
  10. 汉日量词对比,H36
  11. 李清照与许兰雪轩诗歌对比研究,I106.2
  12. 中韩量词对比研究,H14
  13. 汉日量词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H146;H195
  14. 韩汉量词对比研究,H146
  15. 汉泰量词对比研究及对泰汉语量词教学,H146
  16. 初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H195
  17. 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习得量词“只”“头”“条”“匹”误用分析研究,H146
  18. 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名量词偏误分析,H195
  19. 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研究,H195
  20. 《臣辰盉》铭文研究,K877
  21. 中亚留学生汉语量词使用现状调查研究,H19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