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电针合穴(尺泽)、下合穴(上巨虚)对UC大鼠肠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

作 者: 李志同
导 师: 解秸萍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系膜微循环 血管活性肠肽(VIP) 合穴 下合穴 尺泽(LU5) 上巨虚(ST37)
分类号: R24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合穴”是五输穴之一,《难经·六十八难》中记载“合主逆气而泄”,说明“合穴”可以治疗以逆气、泄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下合穴”是六腑合于足三阳经的特定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说明“下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相关疾病。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可以治疗大肠本身的病变时,出现的腹痛、泄泻等。那么,“合穴”的主“逆气而泄”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所主“泄泻”的效应有何不同?其作用机制又有何差异?根据以上问题,我们前期观察了尺泽、下巨虚二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系膜微循环、VIP等影响,结果发现尺泽穴可以显著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而上巨虚影响不显,提示对COPD模型,尺泽穴的影响较上巨虚穴更为广泛,并涉及到脑,根据前期实验的模型为肺部炎症为主,肠等其他脏器损伤为继发病,所以我们认为在该实验中肺经“合穴”对于肺经病变引起的胃肠病比大肠“下合穴”更为有效。这符合五脏互藏、五行互藏理论,各经“合穴”治疗的逆气泄泻应当是与该经(脏)相关的泄泻更有效,对于肠腑本身病变时,其它经的“合穴”是否也有效?根据前期文献整理,十二“合穴”中治疗泄泻的有尺泽、曲泉、足三里等,其中尺泽是肺经的“合穴”,肺和大肠相表里,应当是与肠关系密切的一个“合穴”,临床也有报道其治疗急性胃肠炎有很好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观察“合穴”尺泽穴与“下合穴”上巨虚穴的效应的不同特点、作用机制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规律。本论文主要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文献一首先对“合穴”、“下合穴”基本理论加以概述,对古典文献的记载研究后,发现“合穴”、“下合穴”中均有个别穴位可以同时用于治疗呕吐、泄泻,如尺泽、足三里等;其中以尺泽穴和上巨虚穴为例,分别研究了二穴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时的主治作用等,发现二者在临床中均可以用于治疗泄泻等疾病,但二者有何区别,尚无文献报道。文献二主要研究的针灸在治疗UC时的疗效等,发现针灸的疗效可以得到肯定,取穴方式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多数文献在设计上缺乏严谨性,故可信度相对较低。文献三中主要对UC模型的构建方法加以综述,认为UC模型的构建可以分为单纯性刺激法,免疫复合物刺激法,复合刺激法等多种。但由于人类UC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各造模方法仅能从某几个方面复制UC的发病过程,其中肛门灌注乙酸的方法被认为是最价廉简便,且造模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综述四简述了VIP的生理作用及于微循环之间的关系。VIP是一种在循环、免疫、生殖、消化系统以及中枢、外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脑肠肽,其在组织器官中主要起到扩张血管、舒张平滑肌,直接参与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免疫内分泌等系统中,起到神经递质的作用;另外,在调节机体觉醒效应及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实验研究1、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尺泽穴、上巨虚穴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在肺、结肠、下丘脑中的变化规律及大鼠结肠病理损伤情况,分析肺经“合穴”尺泽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穴效应差异及其机制的不同,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规律。2、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为180g±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上巨虚组四组。采用冰醋酸灌肠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尺泽组和上巨虚组从实验周期第3天开始电针针刺治疗,疏密波,频率为2/100Hz交替,强度以大鼠肌肉微微颤抖为度,波宽0.175ms,留针15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病理切片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损伤情况,用微循环显微仪检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液流态变化,并取肺、结肠、下丘脑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结肠、下丘脑中VIP、TNF-α、NPY的含量。3、结果:3.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大鼠造模2天后出现稀便,肛门附近有粪便残留物,并伴有精神不振,厌食等。电针治疗7天后,上巨虚组大鼠稀便消失,食欲及精神情况良好,尺泽组大鼠稀便基本消失或仍有软便,模型组大鼠大便仍不成形。与正常组相比,三组体重均显著下降,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2肠系膜微循环: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尺泽组肠系膜微循环管径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巨虚组管径显著缩小(P<0.05);与尺泽组比较,上巨虚组管径显著缩小(P<0.05)。各组间微循环流态见未见显著差异。3.3VIP含量比较:(1)组间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尺泽组肠组织中VI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上巨虚组肠组织中VIP含量显著下降(P<0.05);(2)组内比较:四组中下丘脑内含量均显著高于肺内含量(P<0.05);正常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中,下丘脑内含量显著高于结肠内含量(P<0.05)。3.4TNF-a含量变化:(1)组间比较:结肠组织中,模型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尺泽组和上巨虚组(P<0.05);(2)组内比较:所有组别下丘脑内的TNF-α均高于结肠(P<0.05);另外,模型组内的下丘脑高于肺组织(P<0.05);上巨虚组肺内的TNF-α高于结肠(P<0.05)。3.5NPY含量变化:(1)组间比较: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2)组内比较:在所有组内,肺内含量显著高于下丘脑内含量(P<0.05);在正常组中,结肠内含量显著高于下丘脑内含量(P<0.05);模型组中,肺内含量显著高于结肠内含量(P<0.05)。3.6相关性分析:(1)结肠组织中:VIP与TNF-α、肠系膜微血管管径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VIP与TNF-α含量相关系数为(r=0.474,P=0.013),呈正相关;VIP与肠系膜微循环管径间相关系数为(r=0.496,P=0.009),呈显著正相关。(2)肺组织中:VIP与TNF-α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399,P=0.035),呈正相关。下丘脑内NPY与TNF-α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451,P=0.0316),呈正相关。3.7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出现大面积溃疡,同时在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结肠绒毛消失,基底膜不完整,层次结构不明显,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尺泽组较模型组有所缓解,绒毛组织结构松散,部分消失,部分位置层次结构消失;上巨虚组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较为完整,未见显著损伤;两治疗组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结论:①对UC大鼠肠腑功能的改变,尺泽穴和上巨虚穴均有效,但上巨虚穴的作用更为显著。②在治疗泄泻时,“合穴”与“下合穴”作用机制的不同。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的作用体现于“合治内腑”理论;肺经合穴尺泽则是体现于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理论中合穴内应于肾,肾为胃之关,肾气不固则水液上泛为吐,下为泄。③大鼠6周龄时,VIP含量在下丘脑内最高。正常组中VIP、TNF-α、NPY在肺和结肠中呈现的分布规律经造模后的病理刺激,在模型组中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针刺后阻逆了该变化。结肠损伤时肺出现了变化,体现了肺和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科学性以及肺经循行上“环循胃口,下络大肠”的科学性。针刺后出现了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证明了导师提出的针灸效应的“物质调配”假说。

全文目录


目录  3-7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6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6-50
  综述一、“合穴”、“下合穴”及尺泽、上巨虚的古今文献研究  18-30
    1 “合穴”、“下合穴”研究概述  18-21
      1.1 “合穴”  18-20
      1.2 “下合穴”  20-21
      1.3 小结  21
    2. 尺泽穴的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  21-25
      2.1 尺泽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21-22
      2.2 尺泽穴现代研究  22-25
    3. 上巨虚穴的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  25-28
      3.1 上巨虚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25-26
      3.2 上巨虚穴的现代研究  26-28
    4. 总结  28-30
  综述二、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  30-36
    1 针灸治疗UC的临床研究  30-33
      1.1 疗效评价  30
      1.2 穴位选择  30-31
      1.3 治疗方法  31-33
    2 针灸治疗UC的实验研究  33-34
      2.1 对比电针、隔药灸治疗UC  33-34
      2.2 电针不同穴位治疗UC  34
    3 小结  34-36
  综述三、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  36-44
    1 单纯刺激法  36-37
      1.1 乙酸(Acetic Acid)  36-37
      1.2 痢疾杆菌  37
    2 免疫学刺激法  37-38
      2.1 胎鼠种植法  37
      2.2 葡聚糖硫酸钠(DSS)  37-38
      2.3 恶唑酮(OXZ)  38
      2.4 大鼠结肠细菌菌株模型  38
    3 复合法  38-40
      3.1 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造模  38-39
      3.2 二硝基氯苯(DNCB)-乙酸复合法造模  39
      3.3 免疫复合物加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复合法造模  39-40
      3.4 慢性束缚应激+DSS模型  40
      3.5 免疫配合噪声应激模型  40
    4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40-41
      4.1 基因敲除模型  41
      4.2 转基因模型  41
    5 自发性动物模型  41
    6 小结  41-44
  综述四、血管活性肠肽与微循环的研究  44-50
    1.VIP受体及分布  44-45
      1.1 VIP的受体  44
      1.2 VIP受体的分布  44-45
    2. VIP在体内的分布及生理意义  45-46
      2.1 VIP在肺内的生理作用  45
      2.2 VIP在胃肠道的生理作用  45-46
      2.3 肝脏对VIP的作用  46
    3 VIP与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46-48
      3.1 VIP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46-47
      3.2 VIP与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关系  47-48
    4 VIP与微循环  48
    5 小结  48-50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50-78
  一、材料与方法  52-58
    1 实验材料  52-53
      1.1 实验动物  52
      1.2 实验仪器  52
      1.3 实验试剂  52-53
    2 实验方法  53-58
      2.1 实验分组  53
      2.2 动物模型  53
      2.3 穴位定位  53
      2.4 电针方法  53-54
      2.5 取材和组织制备  54-55
      2.6 观测指标及方法  55
      2.7 统计学处理  55-58
  二、实验结果  58-70
    1 一般情况  58
      1.1 一般情况  58
      1.2 体重变化  58
    2 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  58-60
      2.1 肠系膜微循环管径变化规律  58-59
      2.2 肠系膜微循环流态变化规律  59-60
    3 VIP含量变化  60-62
      3.1 组间VIP变化规律  60-61
      3.2 组内VIP变化规律  61-62
    4 TNF-α含量的变化  62-64
      4.1 组间比较  62-63
      4.2 组内比较  63-64
    5 NPY含量的变化  64-66
      5.1 组间比较  64-65
      5.2 组内比较  65-66
    6 相关性分析  66-68
    7 结肠肉眼观察  68
    8 结肠组织病理情况  68-70
  三、讨论  70-76
    1 肠系膜微循环  70
    2 VIP  70-71
    3 TNF-α  71
    4 NPY  71
    5 同一物质在不同脏器间变化规律  71-72
    6 相关性分析  72
    7 结肠组织病理变化  72-73
    8 正常情况下,不同月龄大鼠,VIP在不同组织内的含量不同  73-76
      8.1 正常组内VIP含量排序不同  73-74
      8.2 VIP在模型组和穴位治疗组不同组织中变化规律不同  74-76
  四、结论  76-78
第三部分 结语  78-82
  1 论文总结  78-79
  2 创新性  79
  3 不足与展望  79-82
参考文献  82-92
致谢  92-94
个人简历  94

相似论文

  1. 王嘉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疡性结肠炎的方药分析研究,R259
  2.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3. 罗格列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PPARγ、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4.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小鼠模型中NF-κB和STAT3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初探,R735.35
  5. 健脾温肾、清热活血方联合整肠生治疗慢性复发型UC的疗效观察,R259
  6. 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R285.5
  7. 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及机理研究,R285.5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化方案的研究,R574.62
  9.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序贯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随访结果分析,R259
  10. 清化湿热为主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R259
  11. 针刺足三阳经合穴的代谢组学研究,R245
  12.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表达变化及其抑制剂的作用,R574.62
  13. 苦豆子总碱治疗葡聚糖硫酸钠致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作用机制研究,R285.5
  14. 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的临床研究,R259
  15.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6. 自拟结肠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虚弱型)的临床研究,R259
  17. 溃结安干预UC大鼠的代谢组学及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细胞凋亡研究,R735.3
  18. 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8、IκB-α及TLR4的影响,R259
  19. 溃结Ⅰ号方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NF-κB和TNF-α的机制探讨,R259
  20. 清化活血敛疡法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近期和远期疗效评价研究,R259
  21. 清肠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内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