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学初步研究

作 者: 薛玉凤
导 师: 胡俊
学 校: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马铃薯枯萎病 镰刀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镰刀菌毒素 酶活性
分类号: S435.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近几年在内蒙古各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马铃薯枯萎病菌复杂,遗传变异性大,抗逆性强,给该病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本试验对马铃薯枯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测定、室内毒力测定及毒素的致病机制探索,旨在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及分子鉴定,明确了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至少有三种,分别编号为F1、F2和F3,F1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F2为茄类镰刀菌(F.solani), F3为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其中F1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是该地区的主要致病菌。(2)对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枯萎病致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F1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最适pH均为7,最适碳源均为淀粉,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孢子萌发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钾;F2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7,菌丝对碳源的要求较低,可以较好的利用葡萄糖、蔗糖、淀粉及D-果糖,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淀粉和葡萄糖,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是碳酸铵,孢子萌发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铵;F3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0℃,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7,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6,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淀粉和麦芽糖,三种常用碳源葡萄糖、蔗糖及淀粉均能使F3孢子较好的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孢子萌发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钾;湿度对病原孢子萌发的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低于85%病原孢子均不能萌发,在相对湿度为100%时三种病原孢子的萌发率均最高。(3)选取6种杀菌剂对3种马铃薯枯萎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50%甲基硫菌灵(WP)和22.5%抑霉唑(EC)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很好,EC50分别为1.69、5.59、5.03μg.mL-1和3.60、5.17、1.58μg·mL-1(4)F1即尖孢镰刀菌粗毒素致病性结果表明,该毒素对马铃薯幼苗具有与菌悬液及培养滤液相同的致病作用,但是致病力相对较弱。用F1粗毒素处理马铃薯幼苗后,幼苗根系活力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且两者的变化幅度与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抗性鉴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克新1号品种抗马铃薯枯萎病的能力强于夏波蒂,而两个品种的马铃薯幼苗受F1粗毒素侵染后,体内PAL和POD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处理过程中,抗性强的克新1号的POD和PAL两种酶活性均高于抗性弱的夏波蒂,且高活性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由此可以推断POD和PAL活性与马铃薯对枯萎病菌的抗病性密切相关。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1 前言  11-16
  1.1 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11
  1.2 马铃薯枯萎病概况  11-12
  1.3 马铃薯枯萎病几种致病镰刀菌的研究现状  12-16
    1.3.1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12-13
    1.3.2 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13
    1.3.3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13-14
    1.3.4 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  14-15
    1.3.5 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  15-16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及鉴定  16-24
  2.1 试验材料  16-17
    2.1.1 供试马铃薯品种  16
    2.1.2 供试培养基  16-17
    2.1.3 供试化学试剂和酶  17
  2.2 试验方法  17-19
    2.2.1 病原菌分离及纯化  17
    2.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7-18
    2.2.3 病原菌鉴定  18-19
  2.3 结果与分析  19-23
    2.3.1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9-20
    2.3.2 病原菌的鉴定结果  20-23
  2.4 小结与讨论  23-24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4-32
  3.1 试验材料  24-25
    3.1.1 供试菌株  24
    3.1.2 供试培养基  24-25
  3.2 试验方法  25-26
    3.2.1 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25
    3.2.2 pH值对病原菌的影响  25
    3.2.3 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25-26
    3.2.4 湿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3.3 结果与分析  26-31
    3.3.1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26-28
    3.3.2 不同pH对病原菌的影响  28-29
    3.3.3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29-30
    3.3.4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30-31
    3.3.5 湿度对病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
  3.4 小结与讨论  31-32
4 几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影响  32-35
  4.1 试验材料  32
    4.1.1 供试菌株  32
    4.1.2 供试培养基  32
    4.1.3 供试药剂  32
  4.2 试验方法  32-33
  4.3 结果与分析  33-34
  4.4 小结与讨论  34-35
5 F1粗毒素致病机理及马铃薯对枯萎病防御机理研究  35-44
  5.1 试验材料  35
    5.1.1 供试植株  35
    5.1.2 供试菌株  35
    5.1.3 供试培养基  35
    5.1.4 药品试剂  35
  5.2 试验方法  35-39
    5.2.1 F1菌悬液、培养滤液和粗毒素的制备  35
    5.2.2 F1菌悬液、培养滤液和粗毒素致病性测定  35-36
    5.2.3 F1粗毒素对马铃薯不同品种致病性的测定  36
    5.2.4 TTC法测定根系活力  36-37
    5.2.5 F1粗毒素对马铃薯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7
    5.2.6 F1粗毒素对马铃薯苗POD活性的影响  37-38
    5.2.7 F1粗毒素对马铃薯苗PAL活性的影响  38-39
  5.3 结果与分析  39-43
    5.3.1 F1菌悬液、培养滤液和粗毒素致病性测定  39-40
    5.3.2 F1粗毒素对马铃薯不同品种致病性的测定  40
    5.3.3 根系活力测定结果  40-41
    5.3.4 细胞膜透性测定结果  41-42
    5.3.5 POD酶活性测定结果  42
    5.3.6 PAL酶活性测定结果  42-43
  5.4 小结与讨论  43-44
6 结论  44-46
致谢  46-47
参考文献  47-53
附录  53-55
作者简介  55

相似论文

  1. 环境因子对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S685.11
  2.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3.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4.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5.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6.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7.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8. 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S572
  9.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10. 铁、锰等微量元素对栽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11. 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S661.2
  12. 捻转血矛线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克隆、表达、酶活性分析及重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测定,S852.7
  13. 黄瓜土传枯萎病致病机制及其生物防治研究,S436.421
  14. 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生化特性和分子标记及遗传模型分析,S634.3
  15.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16. 多胺和一氧化氮促进莴苣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S636.2
  17. 江浙地区八角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685.99
  18. 黄粉虫酪氨酸羟化酶原核表达、活性测定及其在黑化过程中的作用,Q965
  19. 大肠杆菌O157 Stx噬菌体裂解酶的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Q78
  20. 菠菜耐热性的初步研究,S636.1
  21. 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类酶活性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S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薯类作物病虫害 > 马铃薯(土豆)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