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STS视域下的网络新媒体功能及影响研究

作 者: 张露
导 师: 陈俊明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网络新媒体 功能 影响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二战中原子弹爆发的巨大威力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继出现等因素的存在,一门新兴的学科——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英文缩写)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它首次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代表了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价值观与发展观,自此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而在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下产生的网络则成为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典型代表,当网络用于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它便成为了网络新媒体。网络新媒体从产生至今仅仅十几年的历史,便瓦解了传统媒体独霸媒体领域的局面,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媒体之一。除此之外,它也对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网络新媒体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了STS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将在STS的视域下对网络新媒体的功能及影响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使网络新媒体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最大,及时克服其不利影响。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主线贯穿全文。首先从网络新媒体的基础——网络入手,引出网络新媒体。在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下产生的网络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而当其用于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它就成为了网络新媒体。尔后便进入了论文的重点部分,分别介绍网络新媒体功能的产生、特点、发展、具体内容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消极影响,并最终结合网络新媒体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对其管控的一些建议。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从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分析作为网络新媒体的基础之网络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网络产生后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媒体功能与非媒体功能。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一个铺垫,意在引出网络新媒体,同时也对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基础——网络进行适当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网络新媒体功能的产生、特点以及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这部分也是论文的重点部分。网络新媒体自1998年得到国际社会正式认可以来,仅仅十几年的历史就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与网络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如信息的海量性、传播的即时性、传播的开放性与交流的互动性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史来看,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BBS、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等原生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表现为如汶川大地震等社会大事件对其的推动。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功能与社会功能进行的阐述,分别包括了信息传播功能、文字传承功能、媒体监督功能以及娱乐功能。这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本文的第四部分是在STS理论三大规律之一的价值律的基础上对网络新媒体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管控进行的研究。这部分不仅是论文的重点同时也是论文的难点。网络新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以人为本、生活方式的信息化,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法律等制度的完善。但是技术对社会是具有正价值与负价值的双重性的,而网络新媒体也不例外。它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中东、北非事件”中民意的恶意煽起、社会心理“碎片化”导致的舆论导向的失控、超强媒体监督下周久耕等官员的落网带来的政府形象的影响以及艳照门等事件导致的伦理道德的扭曲等等。为了抑制这些消极影响的继续发展,建议从国家、门户网站以及网民自身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来进行管控,以尽量减小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新媒体最大的社会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3
  1.1 选题依据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1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
  1.3 研究目的、意义  12-13
    1.3.1 研究目的  12
    1.3.2 研究意义  12-13
第2章 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产物——网络  13-18
  2.1 网络产生的社会背景  13-15
    2.1.1 近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13-14
    2.1.2 社会现实的需要  14
    2.1.3 网络——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产物  14-15
  2.2 网络的非媒体功能与媒体功能  15-18
    2.2.1 网络的非媒体功能  15-17
      2.2.1.1 通讯功能  15-16
      2.2.1.2 娱乐功能  16
      2.2.1.3 商务功能  16-17
    2.2.2 网络的媒体功能  17-18
第3章 网络新媒体功能的产生及发展  18-27
  3.1 网络新媒体功能的产生及特点  18-21
    3.1.1 网络新媒体功能的产生  18-19
    3.1.2 新媒体的特点  19-21
      3.1.2.1 信息的海量性  19
      3.1.2.2 传播的即时性  19-20
      3.1.2.3 传播的开放性  20
      3.1.2.4 交流的互动性  20-21
  3.2 网络的主要媒介形式对新媒体的推动  21-24
    3.2.1 BBS  21
    3.2.2 门户网站  21-22
    3.2.3 博客  22-23
    3.2.4 微博  23-24
  3.3 社会重大事件对新媒体的推动——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24-25
  3.4 网络新媒体的现状  25-27
第4章 网络新媒体的功能  27-31
  4.1 信息传播功能  27-28
  4.2 文化传承功能  28-29
  4.3 媒体监督功能  29-30
  4.4 娱乐功能  30-31
第5章 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31-41
  5.1 网络新媒体的积极影响  31-34
    5.1.1 促进价值观念的以人为本  31-32
    5.1.2 促进生活方式的信息化  32-33
      5.1.2.1 学习、工作方式的信息化  32
      5.1.2.2 交往方式的信息化  32-33
      5.1.2.3 消费方式的信息化  33
    5.1.3 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  33-34
  5.2 网络新媒体的消极影响  34-37
    5.2.1 对社会安宁的影响  35-36
      5.2.1.1 民意的恶意煽动  35
      5.2.1.2 舆论导向的失控  35-36
    5.2.2 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36-37
    5.2.3 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37
  5.3 新媒体的管控  37-41
    5.3.1 国家的管理与引导  38-39
      5.3.1.1 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38
      5.3.1.2 舆论的引导  38-39
    5.3.2 门户网站的自律  39
    5.3.3 网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39-41
结论  41-42
致谢  42-43
参考文献  43-4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4

相似论文

  1. 大豆乳清蛋白的微滤技术研究及蛋白粉的研制,TQ936.2
  2. 大型汽轮机转子动平衡测控系统研制,TH877
  3. 铁电薄膜与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研究,TM221
  4.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5. 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估与学生学习态度研究,H319.3
  6.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7.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8. 基于功能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对密钥管理协议研究,TP212.9
  9.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10. 两个不同叶色棉花品种光合功能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差异及机理,Q945.11
  11. 青山湖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其功能评价研究,Q948
  12.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13.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14. 大红山铁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的优化研究,TN929.5
  15.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16.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17.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8.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高钾血症与口服中药汤剂的关联性分析,R692.5
  20. 肢残者男夹克耐磨性研究与产品开发,TS941.2
  21. 低蛋白日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和小肽对肉仔鸡的影响,S831.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