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

作 者: 孙存良
导 师: 黄嘉树
学 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专 业: 中国政治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民主协商 政治发展
分类号: D6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62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利益多元化发展和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人们对公共事务参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其中,民主协商作为一种公共参与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强调受决策影响的公民通过自由平等地对话、讨论和协商解决公共问题。当代中国的民主协商与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所强调理性沟通、协商而非简单投票等诉求相契合,这为研究中国民主协商实践提供了理论的视角。在中国已有的研究中,由于受时代背景和理论发展的限制,学术界对民主协商的研究总体上理论深度不够,也缺乏更广的国际视野。本文力图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对当代中国的民主协商进行探讨,并籍此分析中国民主发展之路径。当下中国民主协商形式多种多样,很难穷尽所有协商实践形式。本文把中国民主协商分为三个领域,即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政治协商制度、城乡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从协商参与主体、协商讨论过程与协商结果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分析各个领域的民主协商实践。全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导言)指出了选题意义、已有研究成果及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与范式以及本文的分析架构和逻辑安排。第二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协商民主的一般理论。包括协商民主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协商民主的涵义;西方协商民主的类别和实践形式;协商民主的特征;以及小结部分。通过对协商民主理论的分析,指出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尽管产生于西方社会,但它的核心原则具有共通性,对于研究中国民主协商无不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民主协商是中国特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协商思想与制度实践,包括在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公”的观念和民本思想,以及协商制度安排中的谏议制度、朝议制度和庶民议政等。当代中国民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的继续和发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国民主协商的探索。包括中国民主协商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中西方民主协商的共同来源之一,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两者之间有着“远亲”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创造出群众参与司法的马锡五审判模式和“三三制”政权形式等,这些理论和实践形式都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的早期探索。接下来三章从三个领域分析了中国民主协商的实践。第四章是国家制度领域内的民主协商,即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介绍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政治协商的主体——政协委员;政治协商的过程和协商结果的处理。第五章探讨了城乡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包括改革前后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民主协商的兴起;各种民主协商的实践形式;以及这些实践形式的完善和发展。第六章是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对话。普通公民与政府官员的协商对话一直是民主的核心内容,民主协商可以说是公民与官员平等对话的较好形式。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的参与者、制度安排和各种形式的协商对话实践。第三部分是第七章。本章主要探讨的是民主协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首先指出了民主协商对中国政治的功能,包括政治监督、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公民教育以及政治合法性等;其次指出了民主协商作为中国政治发展路径和突破口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如何构建中国民主协商的现实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导言  13-28
  0.1 研究意义  13-16
    0.1.1 理论意义  13-14
    0.1.2 现实意义  14-16
  0.2 研究综述与本文创新  16-22
    0.2.1 文献综述  16-20
    0.2.2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  20-22
  0.3 研究方法与范式  22-25
    0.3.1 比较与历史相结合  22-23
    0.3.2 规范与经验相结合  23
    0.3.3 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23-25
  0.4 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25-28
    0.4.1 分析框架  25-26
    0.4.2 结构安排  26-28
第1章 协商民主理论  28-56
  1.1 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28-36
    1.1.1 自由民主的危机与协商民主理论兴起  28-33
    1.1.2 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  33-36
  1.2 协商民主的内涵  36-45
    1.2.1 协商的概念  36-38
    1.2.2 协商民主的内涵  38-42
    1.2.3 相关概念辨析  42-45
  1.3 西方协商民主的实践  45-50
  1.4 协商民主的特征  50-54
    1.4.1 包容性  51-52
    1.4.2 平等性  52-53
    1.4.3 协商性  53
    1.4.4 透明性  53-54
    1.4.5 权威性  54
    1.4.6 回应性  54
  小结  54-56
第2章 中国历史上的协商思想与实践  56-68
  2.1 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  56-63
    2.1.1 “和”的思想  56-58
    2.1.2 “公”的观念  58-60
    2.1.3 民本思想  60-63
  2.2 中国古代政制中的协商要素  63-67
    2.2.1 谏议制度  63-65
    2.2.2 朝议制度  65-66
    2.2.3 庶民议政  66-67
  小结  67-68
第3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民主协商的探索  68-83
  3.1 中国民主协商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68-71
  3.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协商的理论探索  71-79
    3.2.1 群众路线  71-75
    3.2.2 统一战线  75-79
  3.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的实践  79-82
    3.3.1 马锡五审判模式  79-80
    3.3.2 “三三制”政权  80-82
  小结  82-83
第4章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民主协商:政治协商制度  83-105
  4.1 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路径  83-89
  4.2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结构  89-97
    4.2.1 政治协商的前提:合作型政党关系  89-91
    4.2.2 政治协商的主要论坛:人民政协  91-94
    4.2.3 政治协商主体:以界别为基础的委员  94-97
  4.3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协商运行机制  97-101
    4.3.1 议案选择  97-98
    4.3.2 议案协商  98-99
    4.3.3 议案实施  99-100
    4.3.4 议案答复  100-101
  4.4 中国政治协商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之异同  101-103
  小结  103-105
第5章 中国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  105-128
  5.1 改革前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  105-110
    5.1.1 改革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结构变迁  106-109
    5.1.2 改革前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制度  109-110
  5.2 改革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民主协商的兴起  110-112
  5.3 当代中国基层自治领域民主协商的实践  112-126
    5.3.1 村(居)民会议  112-115
    5.3.2 村民代表会议与居民议事会  115-120
    5.3.3 民主恳谈会与社区论坛  120-122
    5.3.4 企业内的民主协商  122-126
  小结  126-128
第6章 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制度  128-150
  6.1 社会协商对话的代表:协商参与者  129-132
    6.1.1 代表的内涵和种类  129-130
    6.1.2 协商代表的产生方式  130-132
  6.2 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的基本制度  132-135
    6.2.1 协商对话的召集制度  133
    6.2.2 协商对话的主持人制度  133-134
    6.2.3 信息公开制度  134
    6.2.4 信息反馈制度  134-135
  6.3 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的实践  135-148
    6.3.1 民主听证会  135-141
    6.3.2 民主恳谈会  141-146
    6.3.3 领导接待制度  146-147
    6.3.4 协商民意测验  147-148
  小结  148-150
第7章 民主协商与中国政治发展  150-172
  7.1 中国民主协商的社会功能  150-161
    7.1.1 政治监督功能  150-152
    7.1.2 社会整合功能  152-155
    7.1.3 社会稳定功能  155-157
    7.1.4 公民资格培育功能  157-159
    7.1.5 政治合法性功能  159-161
  7.2 构建中国民主协商的现实基础  161-166
    7.2.1 公民社会的发育  161-163
    7.2.2 公民文化的培育  163-165
    7.2.3 民主政府的塑造  165-166
  7.3 民主协商的制度化  166-168
  7.4 民主协商: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选择  168-172
参考文献  172-186
后记  186-187

相似论文

  1.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2.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3. 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D09
  4.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研究,D422.6
  5. 协商民主视角下公共政策过程合法性问题研究,D630
  6. “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621.5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627
  8. 新中国外交档案的解密与开放及其影响分析,D829
  9. “网络问政”: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政治景象,D621
  10. 新加坡威权政治与渐进民主改革研究,D733.9
  11. 论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D922.1
  12. 中国县政改革背景下的县政协研究,D628
  13.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D627
  14.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095.16
  15. 论构建我国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D925.3
  16. 经济法民主观研究,D912.29
  17. 大型公共投资项目确定中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922.28
  18.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探析,D638
  19. 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中的精英—大众整合分析,D632.9
  20.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633
  2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管理特点探析,D62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