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方治理

作 者: 李德国
导 师: 萧功秦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治理 地方治理 协商民主 协商政治
分类号: D03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governance)理论以其迅猛的态势影响着各国的政治实践,政治调控结构的网络合作、地方政治的分权治理以及社群主义的“群众路线”,把地方推上了改革的前锋线。其中,伴随着西方人们对自由主义式民主的反思而产生的协商民主理论,也逐渐从道德理想走向了经验阐述,并与地方治理的变迁构成了一股强劲的改革合力。在地方,公民正不断通过协商对话和直接讨论,以不同于以往代表制和官僚机构的决策方式,向政府显示诉求,表达不同方面的利益,以求对公共政策产生实际影响力,可以说,这正是当代地方治理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我国,相关的理论探索刚起步,经验尝试的热情在一些地区已悄然高涨。但实际上,对这种实践发展还缺乏理性而深入的探讨,人们对协商民主的认识仍有过于理想之嫌。相当部分的理论阐述缺乏严格的经验基础而难以“证实”或“证伪”,特别是对协商民主在国家(地方)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局限性认识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厘清协商民主的概念,分析中西方的实践差异,并对我国个别进行协商民主实验的地方进行考察,力图探透和论证协商民主在地方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限度。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探讨:首先,文章回顾了西方地方治理演变以及协商民主介入的过程,认为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的演变,为协商民主的介入地方政治生态埋下了伏笔;同时指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协商民主的兴起,主要是基于自由主义民主批判的基础上,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强烈的规范色彩。此外,还阐明了协商民主自身的主张和价值特点。其次,文章指出协商民主不仅仅贯串着哲学意志,包含着政治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的社会治理方式。从社会治理的实践形式入手,本部分对国外应用较多的协商民主方式,如协商式民意调查、公民陪审团、二十一世纪城镇大会等进行了仔细论述,在事实层面上分析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地方治理内涵。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即具有浓厚规范色彩的协商民主能否脱胎换骨为现实之树,并长扎于社会呢?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从协商民主所批判的投票机制入手,重新审视投票对于维护民主结构乃至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并从价值和事实两个层面对协商民主提出相应的批判。最后,结合我国地方治理过程中协商民主的实践,分析这种实践所存在的缺陷和难以达到的目标,指出协商民主难以克服规模性的问题而无法超越地方层面。基于此,文章从草根性和地域性的角度为协商民主做出一个基本结论,认为协商民主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局部性公共事务的治理发挥作用,是分权化趋势下地方政府可以灵活应用的“政策工具”,而不是具有宏大抱负的“民主模式”。文章的主要创新和意义之处在于,它抛弃了单纯从规范角度认识协商民主的研究思路,从治理尤其是地方治理的角度入手研究西方乃至我国关于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其应用范畴和限度。这对于我们正确对待协商民主,避免盲目仿制,并针对我国现实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17
  1.1 问题的提出  10-11
  1.2 理论脉络与梳理  11-16
  1.3 研究方法  16-17
2. 地方治理的演变与协商民主的介入  17-30
  2.1 地方治理的发展:协商民主介入的现实基础  17-21
  2.2 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协商民主兴起的规范基础  21-25
  2.3 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价值  25-30
3. 协商民主与地方治理的结合:主要形式  30-47
  3.1 协商式民意调查(deliberative opinion polls)  31-34
  3.2 公民陪审团(citizens jury)  34-37
  3.3 公民会议(citizen conference)  37-40
  3.4 观点工作坊(Perspective Workshop)和愿景工作坊(Scenario  40-42
  3.5 二十一世纪城镇大会(21~(st) century town meeting)  42-45
  3.6 街坊论坛(Neighborhood Forum)  45-46
  3.7 小结  46-47
4. 协商民主的基础、批判和限制  47-56
  4.1 西方协商民主的基础:对投票的重新认识  48-50
  4.2 协商民主的价值批判  50-52
  4.3 为什么在地方——协商民主的现实局限  52-56
5. 地方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国内探索和基本结论  56-66
  5.1 地方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我国的探索与思考  57-61
  5.2 进一步的探讨:协商民主可以替代竞争性民主吗?  61-63
  5.3 一个基本结论  63-66
结语  66-67
参考文献  67-71
致谢  71-7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3-75

相似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2.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研究,F275
  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4.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C924.21
  5.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6. 新形势下信访处理中的腐败及其治理研究,D632.8
  7.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8.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9.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10. 基于IAD框架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X33
  11.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12.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及机制研究,S157
  13.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14. 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D631.1
  15.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研究,X43
  16. WEO:全球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研究,X321
  17. 网络参与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630
  18.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新社会组织研究,D632.9
  19.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中基层政府能力的提升,D630
  20.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21. 推动我国阳光政府建设的路径探析,D63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国家理论 > 国家行政管理 > 地方行政管理、地方自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