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

作 者: 徐炳三
导 师: 章开沅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中国东北 近代 基督教 政教关系 处境 应对
分类号: K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近代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和政局变动为背景,以东北基督教会在不同时期的处境、对政治问题的回应、以及这种互动对教会发展的影响为主线,着力揭示近代东北教会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联,及影响政教关系的种种因素;揭示在政治影响下信徒群体之间、教会宗派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政治对基督教传播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在种种揭示中进一步展现与东北基督教发生关联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在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中国东北教会的境遇和特点。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东北基督教传播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同时对东北基督教在东北亚基督教体系的位置以及天主教、东正教传播对其发展的影响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二章分析1867年基督新教初传中国东北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北教会面临的政治处境及其应对措施。文章指出传教士在东北传教的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官府、民众以及东北天主教或明或暗的抵制和掣肘,多次教案对东北教会构成了一定的打击。但新教传教士十分注意传教策略,大都保持恭顺谦和与忍让的态度,极少与官府和民众对抗;他们有效地利用了优秀的本土传道人,努力辨别和排斥了吃教者;他们广泛开展灾荒和战乱的救济活动,缓解了人们的排外情绪;尤其是一枝独秀的医疗活动,大大赢得了官绅民各界的好感。因此教会信徒得以增加。教派联合得以实现,教会体系得以形成。第三章论述从义和团运动到“九一八”事变之间基督新教面临的新环境和教会的新发展。这一时期俄日势力和土匪军阀交替争夺和控制东北,传教士依然注重与各种政权保持良好的关系,采取深入民众的“下层路线”与接触高官的“上层路线”并重的原则。在历次战乱和瘟疫灾荒中,教会都积极配合官方深入民众进行救助活动。并以医疗活动为突破口结交地方官员,从而赢得了来自各方面的好感和支持,教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新教宗派的增加、传教范围的扩展、教会事业的繁盛、本色化运动的兴起等等。当然,由于欧战和东北政局动荡等原因,1915年后东北教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第四章探讨1931~1945年东北沦陷时期特殊政局下东北教会的境遇。此期间日伪政权的基督教政策由宽松转而紧缩,进而开始了全面的打击和控制。教会活动遭到监控,教会人士遭到迫害,最终西方传教士均遭拘捕并被遣返,各项教会事业儿遭灭顶之灾。同时在日本军政势力的支持下,日本教会势力乘机打入新教系统内部,通过教派联合和组织改造实现了对东北原有教派的控制。有力地配合了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在严密的控制和打压面前。东北中西教会人士尽可能保持低调忍让的态度,只有在涉及到原则问题时才进行有限度的抗争,即便如此也未能遏止教会整体上的衰落。结语部分对东北的政教关系和东北教会的特点进行总结。作者认为:国内和国际政治对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具体可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基督教会的政治态度和应对策略对教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传教士政治态度的因素有很多;基督教会与国家政权的博弈是不对等的,或者说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博弈,一旦国家政权下决心对基督教进行打击,教会大都难逃毁灭性的命运。强烈的政治性也使东北基督教独具特色,其特色将在东北新教与其它不同范围内的基督教的比较中得剑凸显。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7
Abstract  7-12
绪论  12-29
  一、选题缘起  12-13
  二、选题意义  13-16
  三、学术前史  16-22
  四、研究方法、视角与概念  22-25
  五、史料来源  25-27
  六、论文架构及特色  27-29
第一章 近代东北基督教所处的社会环境  29-41
  第一节 近代中国东北:历史、文化与社会  29-35
    一、地理历史  29-31
    二、移民社会  31-32
    三、地缘政治  32-34
    四、黑土文化  34-35
  第二节 东北亚基督教体系下的东北基督教  35-41
    一、东北新教与东北亚基督教体系  35-38
    二、东北天主教东正教的间接影响  38-41
第二章 新教初传东北时期教会的处境应对  41-92
  第一节 新教初传东北及其社会反应  41-56
    一、东北先驱传教士的足迹  41-49
    二、社会的态度和反教问题  49-56
  第二节 羁縻政策下官府力量的介入  56-74
    一、晚清基督教政策的羁縻特征  56-58
    二、东北新教教案问题及其解决  58-64
    三、天主教新教教派冲突的调解  64-69
    四、东北义和团运动的善后处理  69-74
  第三节 东北教会对初期政治环境的回应  74-90
    一、以退为进:低调恭顺的政治反应  74-79
    二、润滑剂:教会早期医疗救济事业  79-85
    三、同舟共济:教派联合与持续发展  85-90
  本章小结  90-92
第三章 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东北教会的机遇与发展  92-155
  第一节 二十世纪前期东北政局与基督教  92-117
    一、新环境下教会的发展态势  92-98
    二、乱局中基督教政策的缓和  98-104
    三、天灾人祸下的历史性转机  104-112
    四、移民浪潮与东北教会发展  112-117
  第二节 东北教会体系的成熟与本色化  117-138
    一、新教教派的兴起与合作  117-126
    二、教会体系的自治性趋势  126-132
    三、自传与自养的初步尝试  132-138
  第三节 东北基督教事业的完善和发展  138-154
    一、东北新教教育体系的发展  138-149
    二、东北教会医疗体系的完善  149-154
  本章小结  154-155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基督教会的遭遇与兴衰  155-214
  第一节 舆论与局势:中日政教问题与东北基督教  155-173
    一、中日基督教界对日军侵华的态度  155-167
    二、两国政教问题与东北教会的关联  167-173
  第二节 政权与教会:伪满警宪体系下的基督教会  173-193
    一、掌控教会的政治机构及宗教政策  174-181
    二、伪政权对东北教会的打击和控制  181-188
    三、教会人士对政治迫害的低调反应  188-193
  第三节 调适与转变:伪满基督教组织体系的重构  193-212
    一、东北教会由兴到衰的转变  193-203
    二、基督教体系的政治性重组  203-212
  本章小结  212-214
结语  214-228
  一、近代中国东北政治与基督教会  214-218
  二、政治视野下的多重关联与比照  218-224
  三、东北基督教史研究问题与展望  224-228
附录一:中西人名译名对照表  228-232
附录二: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新教大事纪  232-234
参考文献  234-244
后记  244-245

相似论文

  1.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2. 近代福州三坊七巷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比较研究,TU984.114
  3.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4.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5.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6.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B844.2
  7.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8. 大学新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B844.2
  9.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研究,D630
  10. 基督教生态伦理思想探析,B978
  11. 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G645.5
  12. 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研究(1898-1956年),B979
  13. 大学生自我宽恕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B844.2
  14. 幼儿气质与家长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G78
  15.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高职学生自评症状与总体幸福感中的调节/中介效应研究,B844.2
  16. 初中生乐观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B844.2
  17. 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策略分析,B978
  18.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G643
  19. 忻州挠羊赛事风险管理研究,G852.9
  20. 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G807.4
  21. 碰撞与融合,R-0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